四川8633,收到请回答

  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却也是一旦出了事故伤亡率最高的交通方式。要避免那个“万一”,需要多少“万分小心”?

  临时起意想去看电影,就刷到了《中国机长》。

  官方上映日期是9月30日,可能算是提前场,不过这也不妨碍我选择了它。

  其实早几个月看电影的时候,就看到了贴片预告。那几个镜头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当时记住了片名,列入了观影清单。

  无他,缘由《中国机长》这个名字,和《萨利机长》如此相似。

  关于空难,纪实类的影视作品不多。而提到空难,人们总会想到失联的马航。

  我也是。

  在马航失联那天的下午,我也从吉隆坡乘机去往文莱。那时在文莱要连WIFI非常不易,于是到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才连上信号,就被亲友的信息轰炸了。

  他们问我“在哪里”、“有没有事”……

  当我正感觉莫名其妙时,导游告诉我广播里正在播报的新闻“昨晚马航MH370失联”。

  那可能是我离空难距离最近的一次,即便不是当事人,却也感受了一把劫后余生的惶恐。

  或许我的亲朋好友都已经淡忘了那一天的紧张和担心,但那一趟马航的乘客们,他们的亲友们至今仍然揪着心。

  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却也是一旦出了事故伤亡率最高的交通方式。

  要避免那个“万一”,需要多少“万分小心”?

  《中国机长》这部影片,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既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戏码,也不是一部纯粹的灾难片。

  你坐过飞机吗?

  你遇到过航班延误的情况吗?

  你在航行过程中遇到过颠簸吗?

  也许只要多坐两次飞机,我们就会遇到气流影响。而整天在云端的商务人士,遇到延误的情况就更是家常便饭。作为乘客,总会抱怨几句。脾气不好的,也会向地勤或乘务人员发飙。

  可是到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才了解到,原来航班的延误也许是为了保障其他航班的安全;听塔台调度并不是一句敷衍的话;等候飞机的检查、清扫,更不是消极怠工造成的。

  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在数千米的高空发生危险,所以才需要不急不躁地完成所有检查和准备工作,把风险降到最低,避免那个“万一”成为“一万”。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都能接受和理解。

  我们不了解的只是民航业,不了解一趟安全飞行的背后需要多少道工序、多少岗位的配合。而这是第一次,有一部影片通过一次意外事故,以一种近似“科普”的方式,展现了民航服务的全貌。

  我的嫂嫂也曾是一名空乘。

  说“曾”,是因为有一次执勤遇到了“大气流”,之后家人就不同意她再继续当空乘。于是她就离开了民航业,转做了更安稳的工作。

  当时的我其实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次“大气流”会让她放弃职业选择。

  也许是在乘机时虽然会遇到气流,但最后总是安然无恙,所以让我无法感同身受她的那次“大气流”。

  现在我终于能明白到每一次的“安然无恙”、每一次的“化险为夷”,并不是乘客所感受到的“理所当然”。

  或许是我们看了很多民航题材的影视剧,机长、乘务员总是光鲜亮丽,他们的生活、情感、成长让观众代入的角色也不过是“上班、吃饭、谈恋爱”的人生;却鲜少把观众代入到“乘客”的角色,去了解一次安全飞行需要多少民航人的共同协作。

  “安全”,是最高优先级,然后才是“服务”。

  《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完全是两种立意和主题,也许“中国机长”也并不是最合适的片名。

  根据川航3U8633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能做到把观众代入影片,就像是自己正在这趟航班上,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有人说它像高空版“速度与激情”,能抓住观众的肾上腺素,是节奏处理的功劳。

  有意思的是,《中国机长》和《烈火英雄》是同一个编剧;欧豪和杜江也同时出演了这两部电影。但不同于《烈火英雄》在人物和情绪上的“放”,《中国机长》在人物和情绪上非常克制。机长、副机长、乘务长,与个人相关的内容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即便是危机时刻的呈现,也没有刻意去强化灾难和慌乱。

  这种“克制”和“收敛”的手法,恰恰让我非常欣赏。

  这部影片的观感是高于我的期望值的。

  有人说,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那我会加上“科普”二字。要把一部科普主旋律电影拍得好看,就真的很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遗憾也是有的,譬如Angelababy饰演的角色并不适合她,哪怕只是客串。

  客串配角的演员有很多,包括今年暑假大热的李现,和同样有不少争议的关晓彤,但他们的表演都融入了剧情角色中。

  我不知道后续影片的评价能达到几分,在我这里可以拿到8.5/10。

  因为够好看,更因为让我了解了一次“安全飞行”有多么不容易。

  这不是一篇专业影评,单纯从观众角度有感而发。附上电影票,推荐长假期间合家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