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成“上海废墟”?这个锅究竟该谁背?

  

  《上海堡垒》昨天上映了。

  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大家应该已在豆瓣、微博等地有所窥见。

  目前,豆瓣已由开画的4.2分,降到3.4分,好于2%的科幻片,好于0%的爱情片。

  热门短评里,也都整齐地给出了一星。

  “毫无逻辑的剧情,生硬尴尬的表演,这是一部很标准的烂片。”其中,点赞最高的评论这样说道。

  网友给出这样的评论不无道理。

  《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开始对国产科幻电影有了期待。

  在《上海堡垒》映前释出的物料中,反击外星文明的大国重器“上海大炮”、上海陆沉、以及具有末世感的各种上海景观,都十分令人期待。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真的让观众们失望了。

  从立项到现在,《上海堡垒》经历了6年,全片1600多个特效镜头,找了5个国家的特效制作团队,仅仅后期就花了两年。这样的结果,不仅遗憾更令人惋惜。

  有犀利博主评论,“《流浪地球》给中国科幻打开了一扇黄金大门,《上海堡垒》把门给关上了……”

  不禁令人叹息,国产科幻,就这样了吗?

  《上海堡垒》不好在哪儿?

  在《上海堡垒》上映之前,就有人指出,其海报和预告片很像一部1996年的电影《独立日》。

  人物和剧情设置也十分相像,都是小男孩暗恋大姐姐、外星人攻击地球,最后的剧情高潮也都是攻击“母舰”。

  但,如果能把外国的故事核心完美地移植到本土,也不失能成为一部好电影。

  遗憾之处就在于,《上海堡垒》的叙事太糟糕了。

  电影开头便是一次军事演习,可惜演员的状态反倒像是朋友聚在一起打游戏,接着,导演给出的主观视角则更让人坚定了这一感受。

  仅第一场戏,就暴露了电影整体的问题之一,没有体现末世来临的紧迫感。

  这方面,郭帆是怎么做的?

  他将末日来临前的灾难,具体到了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比如“外公为保护自己,在冰雪中死去”,这种痛,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同身受。

  文戏方面,主人公的情感铺垫也不够。

  一部科幻大片时长仅有107分钟,前面的寥寥几场,似乎只为了闪回而存在。

  爱情的存在,则更显尴尬。鹿晗和舒淇没有CP感不说,舒淇这个人物的戏份不多,角色也不够丰满。甚至,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为何相互吸引,为何产生情绪,为何舍生为对方,为何就成了最重要的回忆?

  另外,导演在描绘感情时所用剧作的手法也不再新鲜。

  起码今年,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好的我们》《一吻定情》中,我们都见过了。

  动作戏方面,也被网友指出像“奥特曼”。

  还有网友对结尾部分存疑,认为主角没有牺牲是不合理的。

  电影中的硬伤的确不少,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么大的投资,这么长时间的筹备,这部电影是不是本不该如此呈现?

  《上海堡垒》的挫败,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是滕华涛?

  2013年,华视娱乐投资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获7亿票房,在当年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电影。尝到甜头的华视便打算继续寻找可开发的IP。

  那一年,诸多IP被华视买下,有爱情、青春、魔幻等等。想与滕华涛寻求合作的华视,将这些IP统统摆到他面前,最终,滕华涛挑了《上海堡垒》。

  众所周知,滕华涛是拍爱情片起家的,《失恋33天》《王贵与安娜》都是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的影视剧。

  拍了20多年都市情感片的导演,为什么会转型来拍科幻片?

  滕华涛说,他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也许,执导过《霹雳贝贝》的母亲曾带给他潜意识中的影响,也许,滕华涛认为自己的导演道路该转型了。

  恰好,《上海堡垒》来了。

  2013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还是一片荒原。那年,游族文化还没有买《三体》的版权,郭帆也没有接手《流浪地球》。

  滕华涛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为什么是鹿晗?

  “彼时《上海堡垒》需要鹿晗,甚于鹿晗需要《上海堡垒》。”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堡垒》发行总监、行政制片邓凌燕如是说。

  2014年,滕华涛拿着尚不完整的剧本去找鹿晗,那个时候,他还是未归国的组合爱豆,没想到,鹿晗爽朗应下。

  于是,他成了主角中第一个敲定的演员。

  有了鹿晗的加盟,接下来拉投资等任务,变得顺利许多。这也是《上海堡垒》之于《流浪地球》的幸运之处。

  也正是因为鹿晗,《上海堡垒》自立项以来,便备受瞩目。

  但流量明星做演员这个事儿,有正面作用就有负面影响,至于角色能不能成,还得看导演能不能调教好,演员放不放得下偶像包袱。

  特效行不行?

  接到《上海堡垒》这个项目之后,滕华涛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洛杉矶,了解好莱坞的大片是怎么拍摄的。

  如果直接把项目外包给他们,可能效果直接走到了世界顶端,再也不用被吐槽五毛特效。

  可惜,他们太贵了,滕华涛透露,这是预算的10倍。

  怎么办?

  绝望。但,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死磕着去学。

  《流浪地球》是这样,《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这样。

  当代中国电影人在此处心照不宣。

  人与外星捕食者的打斗、外星人母舰、上海大炮,这些备具科技感的存在,不仅需要酷炫的特效,更需要合理的运行规则。

  比如大炮,从水面之下升起来,准备战斗,短短数秒,几帧的画面,就有三步科学考量。

  升起,是“重力学交互”。在水中,又有“流体力学交互”。准备战斗,反攻捕食者,就会运用到整套物理学的运行规则。

  大到仙藤、大炮设计,小到捕食者与战士贴身肉搏,这些物理、数学和设计题,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滕华涛, 得从头去研究。

  

  转型导演、流量明星、特效团队,均有局限。

  《上海堡垒》,还是可惜。

  《上海堡垒》暴露了中国科幻电影缺乏经验,缺乏成熟的工业体制的问题,但这并非坏事,也绝非如网友所说,《流浪地球》打开了科幻电影的大门,《上海堡垒》又将其关上。

  在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还是0的时候,有一群人不惜花5年10年去研究,去企图撞开一条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道路。

  正如彼时的中国电影,也曾没有经验,没有技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也曾有过曲折和失败,但我们已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世界三大电影节留下属于自己的姓名。

  中国电影人,也应齐心协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这不是国产科幻的终点,我们应该相信,在曲折之后,总会有上升。

  作者 编辑:幺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