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即将上映,如今以成年人的身份再看,能看出什么现实
《千与千寻》01年日本上映,19年中国上映。经过18年的漫长时光,这部童话即将去陪伴新一代孩子,但在此之前,它已经住进了无数人心里,是大家不会忘却的童年伙伴。
《千与千寻》是首部同获奥斯卡奖和金熊奖的动画电影,它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说它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当年的孩童如今已长大成人,经历了种种之后再去看这部童话,你会有什么新的共鸣?
共鸣要从人物说起
《千与千寻》除了展现丰富的想象力之外,它最成功的一点就在于人物塑造。宫崎骏创作这部故事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要一个涉世尚浅的女孩突然进入异世界,不得已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涉——因此,人物是关键。
后来中国网评价这部作品,说它是一部多主题的电影,不同人对这部作品的感悟不同。小鲸认为,这正是因为不同人所在意的主角之外的角色不同。我们看着围绕在千寻与白龙身边的那些“过客”,有的会真的成为配角,在故事之后被忘却;有的,或许会被我们带入生活,带入生活的某些人或者某些现象,进而在这个“配角”上思考——这点因人而异。
形形色色的温暖人物
《千与千寻》之所以看着令人感到温馨,是因为里面没有真正的可怕角色。千寻遇到的每个人都在“生活”,他们在“生活”的同时,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善心。所以在最后,包括澡堂那些势利的工作人员在内,大家都站到了千寻这边,真诚期望她能破解诅咒,与家人一起回到原本的世界。
首先来看锅炉爷爷,这是白龙指导千寻找的第一个人。千寻刚到锅炉爷爷的工坊时,锅炉爷爷正忙,对千寻的态度暴躁又恶劣。想必有很多人都能体会此时千寻的感受吧,因为这种态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校里的舍管、管理处的老师,公司里的上司——那些工作烦躁的、地位平庸的人,在面对比自己更低层的人的请求时,会想把怨气撒在对方身上,或者体验一番高人一等的感觉。而《千与千寻》之所以让人觉得暖,就在于这股不太舒服的共鸣刚起,下一秒就被人抚慰。小玲突然来到锅炉爷爷的工坊,惊讶于一个人类出现在这,刚骂完千寻的锅炉爷爷此时却平静地说:“这是我孙女”,并让小玲带千寻到汤婆婆那里找工作。锅炉爷爷是不同的,是好心的,这点让无数代入千寻的人得到了治愈。
无脸男,他是讨论性很强的一个角色,原因就在于他最初的“无”,以及其本身带有的“贪婪”性质,两者结合,给人以无数的思考方向。而“贪婪”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千与千寻》的主题,千寻的父母因为贪食,在老板不在店的情况下吃了别人的食物,所以变成了猪;澡堂的各位工作人员在最初都看不起无脸男,但发现无脸男身上有无数的金子后,便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汤婆婆的本质就是“贪”,容易被眼前的利益遮眼,因此连自己的孩子被掉包了都没发现。
无脸男与汤婆相比,只是拥有“贪”的能力罢。有心的观众会发现,他的内心其实比坊宝宝还青涩,心灵孤独所以想要依靠能让他感到安心的千寻,因为不会爱所以笨拙地用利益诱惑。这个看上去恶劣实则笨拙的模样,令人怜爱,大家不会讨厌、或者不会太讨厌他,因为他至少不浮躁、不复杂。这个社会太缺少他这样“简单”的心灵了,不是吗?
篇幅不小心过长了,最后就讲一下我们的主角千寻吧。千寻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是一个很朴实很不起眼的人物,但这个人物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呢?小鲸认为,这是因为千寻的代入感强。宫崎骏说这是一部小女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故事,因此这样的故事的主角必须能让大部分观众带入,只有带入,我们才能通过千寻的视野感受这部作品中的各位精彩角色。而千寻的角色塑造成功了,这点毋庸置疑。我们能通过千寻感受到白龙的美好,感受到锅炉爷爷、小玲的善良,感受到澡堂的浮躁背后的温暖人性,感受到钱婆婆的理性,感受到坊宝宝的韧劲……
而我们同样也通过千寻,受到了一种无形的鼓励——害怕是正常的,但哭过之后,要振作起来面对生活,直面生活的各种困难。如果一昧逃避,就不知道这困难的表象背后有什么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