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上海堡垒》失败背锅?深扒三点原因,都和导演无关
8月11日截止到晚七点,当日大盘票房过3亿,《哪吒之魔童降世》近1.5亿,无论是票片占比还是票房占比都遥遥领先。
与之相反的,是口碑崩盘的《上海堡垒》,上映三天票房刚刚过亿,当日票房勉强过千万,受口碑影响,当日排片占比仅10%,还不如上映11天的《烈火英雄》的一半。至此,这部投资近4亿的电影,最终票房很可能会止步于1.5亿,可能还不够支付演员的片酬,更不用说制作费了。
这是显而易见的结果,面对如潮般的差评,导演滕华涛坐不住了,8月11日一早,他微博发了很长一段文字,用那句网友对《上海堡垒》最流行的评论作为开始——《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的一扇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表达了他的难过。
后面滕华涛表达了几个重点:
首先是自己为电影的失败背锅,并感谢演员和投资方;
其次是感谢选择支持自己的观众,其实也侧面想表达电影尽管不完美,但至少用了真诚的态度,有能够感动观众点;
最后表示接受批评,但自己不气馁还会继续创作,同时祝福中国科幻电影。
值得探讨的是,《上海堡垒》口碑和票房失利这个锅,真的该导演滕华涛一个人来背吗?到底是谁的责任?下面来细细分析。
营造舆论的两极,谁在丧心病狂?
如果看大的舆论氛围,会发现正在上映的《哪吒》和《上海堡垒》,以及同为科幻片的《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被推到了舆论的两极。
《哪吒》和《上海堡垒》显露出了舆论的强大威力,《哪吒》得到一边倒的好评,票房顺势超过了35亿,而《上海堡垒》上映第一天就被舆论全网绞杀,导致上映3天票房都难过亿。舆论成功地把《上海堡垒》拍死在沙滩上,再也爬不起来。
再看《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第一个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说《流浪地球》打开科幻的门,而《上海堡垒》又给关上的人,其实本身就是在用拉踩的方式来带节奏,这样说对两部电影其实都不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决定科幻电影的大门是否打开,靠得不是一部电影,而是整个市场创作环境,以及整体的电影工业水平。在《流浪地球》之后,并没有马上一窝蜂的科幻题材上马,《上海堡垒》也是从剧本到拍摄耗费了6年时间的电影,很显然,无论从剧本开发能力,到制作水准,国产电影和好莱坞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以至于这么多制片公司都没有追着尝试,因此,《流浪地球》扛不起推开科幻大门的标签。
另外,说开启也好,复兴也罢,更多的是网友们的一厢情愿,比如国漫电影,《大圣归来》说国漫复兴,后面《大鱼海棠》、《白蛇》也都在喊国漫复兴的口号,这次《哪吒》又开始喊,但真的复兴了吗?用电影来判断行业,其实就是以偏概全。
接着再说《上海堡垒》关上了门,更是对电影的不公平。难道拍科幻题材有指标,唯一的一个被《上海堡垒》占用了?滕华涛引用了这句话,是因为这个不公平的评论,真的很伤人。以《上海堡垒》的卖相,就算再不济也不至于票房惨到这个份儿上,是真的被舆论给谋杀了。
《哪吒》暗示了《上海堡垒》的命运
当然,抛开带节奏的那一波人,对《上海堡垒》正常的批评没问题,电影确实拍得不理想,有很多问题,令人失望。那么电影的问题到底在哪?
《哪吒》故事的开始,是即将降生的哪吒,本来给他的灵珠被敖丙抢去,结果自己接受了魔丸,结果敖丙长成了帅气的公子,而哪吒成了难以控制情绪,人见人嫌的小孩。
其实比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就很像《哪吒》里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剧本是一剧之本,刘慈欣的小说本身逻辑性强,接近于硬科幻,给电影改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但《上海堡垒》呢,其实侧重点在言情部分,科幻的部分连软科幻都算不上。因此《上海堡垒》本身该成为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言情电影,然而从一开始舆论就被带偏了,被期望成一部可以接棒《流浪地球》的科幻巨制。试想一下,就算不是滕华涛、不用鹿晗,或者干脆换上郭帆带队,《上海堡垒》是否会成为《流浪地球》一样水准的电影?更何况,《上海堡垒》的编剧还是小说原作者江南!
拍电影不是画画,导演不决定一切
很多人敲敲键盘就能骂电影、骂导演,但很少人知道电影的创作过程。其实一部电影,特别是重工业电影,往往有一个超过千人的大剧组,以及多家公司共同协作,拍电影不是画画,导演拿着画笔涂抹,统领全局,在剧组,导演更多的是统筹的角色。
而影响电影创作的因素非常多,剧本完成之后要画分镜图,《上海堡垒》有超过1600个特效镜头,这些在分镜图的阶段就已经规划好,特效就像是一个很大的调色盘,导演和特效总监根据预算来安排特效量,并分配给制作公司。这一步其实并不是导演能全盘把控的。导演更像是一个执行者,在预算、以及拍摄周期内保证电影拍完。
所以,接了《上海堡垒》这个项目的滕华涛,从一开始就是一次尝试和冒险,在此之前他没接触过过多的电影工业,所以面对1600个特效镜头就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预算、时间、演员等种种掣肘,导致电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所以说,《上海堡垒》可能在各个环节都出现问题,但绝对不该导演滕华涛一个人背锅,而网友们一边倒的狠踩,更把电影推到如今的境地。在我看来,《流浪地球》没有推开什么大门,只不过是一丝星火,让后面的创作者看到了科幻电影的希望,而在那之后,不管好的作品还是失败的尝试,都值得鼓励,如果作品不理想,就这样狠踩,以后还会有人敢做科幻电影的尝试吗?所以,关上科幻电影大门的不是《上海堡垒》,很可能是畸形的舆论环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