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一个故事的高级感

  有一段时间国内的院线没什么让人兴奋的电影了,原因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从十月份以来优质电影的数量简直屈指可数,唯一能让笔者感觉到期待的电影竟然是重制版的《海上钢琴师》。

  但是12月份开始突然就不一样了,贺岁档悄悄的摸过来,井喷的电影开始让人陷入幸福的烦恼——今天到底看什么呢?

  周六的晚上,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个电影的我,在北京的冷风中也陷入了今天到底看什么的思考。让我做出决定的是下面这幅海报:

  雨夜里一辆改装的非常“土味”的摩托,和满身是血的胡歌。这样的场景一下就让我有了极为浓烈的兴趣。

  其实听说《南方车站的聚会》是5月份的事情了,当时听说的是在戛纳电影节上昆汀走进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试映厅,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第二天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评价到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漂亮的电影,他已经很多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电影了。

  如果说当时听说昆汀是如此评价的我会觉得惊讶或者不可思议,那么在全片结束亮灯的时候这一切的惊讶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充斥着讽刺和暗示,暴力、犯罪以及性,最最重要的——扎根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些元素,不都是昆汀他老人家的最爱嘛。

  所以在整部电影的过程中笔者无数次的发出惊讶的疑问——这也能过审?

  然而它就是稳稳的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带着我们在国产片中极少见到的极端暴力美学以及露骨的情色画面。并且在笔者撰稿的现在,即将突破1.5亿的票房。

  但其实对它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有铁站边好的,说拍的多好多好,看不懂的都是“憨憨”,不懂文艺片就不要来凑热闹;也有站边不灵的,拍的什么东西,艺术气息太重,怎么下沉到3、4线观众。

  这样的情况最直接导致的豆瓣评分也一直在波动,当初刚参加完戛纳电影节我记得有7.8还是7.9的评分,正式上映后到现在已经降到7.5了

  这种波动其实还是挺能说明问题的,虽然导演和制作方一直在强调,要出圈要让普通观众走进影院。我们也能看出在画面的表达方式和台词的填充已经在尽量的在白话和易于理解。但显然,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不是吹嘘艺术电影或者艺术电影受众有多么优越,而是有些门槛的确很难去抹平,这其实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一方面受众的观影水准慢慢提升,另一方面导演制作团队对有些毫无意义的晦涩和某些拍摄手法的执拗愿意去舍弃。

  所以《南方车站的聚会》到底怎么样呢,可以给大家推荐笔者最近很喜欢用的一个判定模式,在判定任何一部电影前,问自己三个问题——"创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成功了吗?""这么做值得吗?"

  那么导演刁亦男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这部电影的内容极其丰富,两个小时里面完全展现了一座城中村的浮世绘。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先抛开形而上的东西,首先一定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

  他做到了吗?至少笔者觉得,做到了。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著名编剧及导演比利·怀尔德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上刚刚好,他说:“一个出类拔萃的电影,应该要能掐住观众的咽喉,一刻都不松手,就这样掐着观众的脖子一直走,让他们别无选择,只有乖乖的跟着,而每隔一段时间,这个剧本应该释放足够的信息,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保持好奇,永远不觉得出戏、无聊或者毫无头绪。“

  先不说配的背景音乐和画面,最直观的是我在看了半个小时以后心竟然在“噗通噗通”的乱跳,更加恐怖的是我都没有感觉到这个过程,慢慢的我就被带入到了剧情当中,像走在一条冰冷的矿道,一路上零碎的钻石和黄金似乎都在暗示着我尽头有着多么惊人的宝藏。

  如此紧凑连贯的剧情却不紧不慢的把整个底层世界掀开了一个角,无论是开场的小偷大会还是穿着荧光鞋的乡村广场舞,都是如此的荒诞且现实。

  而能如此这般真实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导演的采访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电影中的景观其实是非常真实的,也是来自于一个真实事件。比如电影中小偷开会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生活,虽然荒诞但是你仔细去想都或多或少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中有所耳闻,就好比说悬赏30万,从小到大我们谁又没有想过自己抓住个逃犯领巨额赏金的剧情呢。

  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瑕疵吗?毫无疑问,有。

  且不论一些方言上的小问题,这都无伤大雅。最大的问题在哪,在胡歌和桂纶镁,由他们饰演的周泽农和刘爱爱,笔者私以为,没有立住。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来说两人有多努力,角色刻画的有多用力。我并不否认两人的努力和认真,特别是当我听说胡歌为了进入周泽农那种边缘和极限崩溃的状态,刻意与剧组人员保持距离,使自己整个拍摄期间都处于一个孤僻的情景下。

  这其实是一个自虐的行为,让笔者想到——在拍摄《闪灵》期间导演Stanley Kubrick 为了令女主角Shelley更投入电影当中的情节,下令整个拍摄团队不许理会她,甚至还经常借故挑剔、辱骂,令Shelley长期处于一种精神极度紧张,接近崩溃的状态。甚至最后不得不因为精神疾病息影。

  所以其实我是极为佩服且感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意为艺术作品去牺牲的一线明星。但是即便是如此努力甚至有些自虐的去刻画和表现这样一个人物,依然让笔者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些恍惚。恍惚的也不是别的,就是他这张脸太正气了,谁告诉你他是一个在社会的底层残喘的混混头,都不太好相信吧。

  这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在说我吹毛求疵,的确,我自然是不会比导演更加懂他想要表达什么,他自己说的选胡歌的原因“我不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胡歌不需要长得像一个悍匪,我是从气质出发,让他扮演的同时也证明这个‘悍匪’角色的存在。“但是作为最直观的观众,胡歌作为周泽农的扮演者的的确确让笔者接收到的信息受到了干扰。

  说完胡歌说说桂纶镁吧,其实就算是武汉话带着些许的台湾腔,也丝毫不影响我给她在这部戏中的演技打9分。唯独缺的那一分,是因为她的角色。刘爱爱是一个“陪泳女”啊,是那种在男人堆里摸爬滚打讨生活的女子啊,可是桂纶镁美的太清冷了,清冷到没有一丝烟火气,更不要说这种小女子的媚了。

  这也是我在看完电影并复盘了几遍之后依然觉得这两个主角没有立住的一小部分原因,更加主要的,导演对男女主角的角色刻画似乎在有意留白,这种表达方式似乎是希望更多的空间来让角色的人格信息更加复杂和抽象,但是似乎舍本逐末让故事的意义流于表面,不去仔细揣摩和自我想象无法进入深层的思考。说的直白一些,无论是欲望或是背叛,还是边缘人士的人生最后的自我价值实现都似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用力的扇你一个大耳光。

  那这么做到底值得吗。显然是值得的。

  首先,作为一个倾向于导演自我表达且极具风格的“艺术类”电影,他的票房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再者,我们说回形而上的东西,这样一个荒诞的,“异托邦”的故事,在表达什么呢。是作为一个边缘人士在人生最后的时刻,想要实现最终的自我价值,然后迸发出的那种力量吗;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兄弟之间那种背叛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水生火热吗。。。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这时候我觉得名字就很重要了——"南方车站的聚会"。这不过就是一场聚会,一声枪响开始,一声枪响结束。整个聚会充斥着虚伪和丑恶,欲望和冲动。

  没错,他不是给了我们一个故事,而是给了我们一个世界。就像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警察搜捕到动物园中,画面却给到了动物们的眼神。这其中所有,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和感知,这是这部电影笔者窃以为最高级的地方。你是谁,你就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

  于是笔者问自己: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我想起了刘爱爱和周泽农第二天相遇湖边,周泽农出现的稍晚,刘爱爱少女般埋怨的表情和一位客人准备离开沙滩。这时远远的看到从马路尽头一瘸一拐走来的周泽农,她定住,然后脸上划过一丝若有似无的微笑。

  你说,这不能是爱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