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花甲之年的冯小刚,带给了我们什么

  自2017年《芳华》上映后,冯小刚的风格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电影中少了以往标志的“冯氏黑色幽默”,少了贺岁档的商业气息,更多的则是对过往的柔情回忆。时隔两年上映的这部文艺片《只有芸知道》,与《芳华》一样,是冯小刚对过往青春的回溯。就像冯小刚在采访中提及那样“过了60岁之后我的心肠越来越软,想拍一些纯粹的,美好的故事,这是我内心的需要。”或许是岁月的打磨,这部电影没有了早前冯小刚赤裸裸的野心,仅仅是细水长流的生活回忆和娓娓道来的情感诉说。

  《只有芸知道》的故事改编自导演挚友张述夫妇的真实经历,由黄轩饰演的隋东风和杨采钰饰演的罗芸在新西兰相遇,因为同住一个屋檐而结缘,在房东林太的见证下,两人相识、相恋、结婚、共同度过了安静美好的15年。而女主因为疾病猝然离世,为了完成女主生前未了的心愿,隋东风背着骨灰为妻子圆梦。

  由于由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本身便自带情感推力和共情力,外加新西兰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杨坤充满神秘的歌声,在影片一开始就将人拉入故事中。

  正如影片开头木心的那首诗“从前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新西兰的安静就像是木心笔下的‘从前’,是值得回忆的好地方。错落有致的草原雪山,极致炫美的极光之夜,上帝给了新西兰自然的滤镜,这也正是夫妻两人对纯洁爱情的象征。

  我相信导演不想去卖弄情怀,让影片充满悲伤。所以他很巧妙地采取了双重倒叙的结构,让悲伤看到见温度,让观众感受到温情。想起最后二人简易婚礼上,隋东风对罗芸许下的承诺“我会尽我所能,让你过上最好的日子。我喝白开水,你就喝酒,我吃肉,你吃燕窝,反正咱家最好的东西,一定在你肚子里。’这话听起来既不浪漫也不高大上,可就是这么质朴无华的番话,让上天多给了罗芸15年。

  爱情最本真的模样是值得人相信的,我一直是相信爱情的。或许这份爱情需要时间理解,我留下的眼泪,并不是我对这个故事多么的感同身受,我只是想起爷爷奶奶那份亲情般的爱情。

  爷爷奶奶的相识再普通不过,媒人介绍,按部就班的结婚,甚至都跳过了相恋阶段。而这也必然会导致婚后的争吵,不一致的生活方式,贫穷拮据的生活窘状,鸡毛蒜皮的小事,小到电视看哪个台,两个人都能吵上一整天。而最夸张的是,自我出生,两人就分开睡,一个屋子两张床,是我们家的常态。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见识了许多次爷爷奶奶生闷气的时刻,夏日的夜晚异常闷热,爷爷就是一个倔老头,在院子的摇椅上待到深夜,奶奶也片刻不让,一个人吃完饭收拾了碗筷。直到第二天的中午,两人才开始原谅对方,以“拌嘴”给对方一个台阶下。时隔多年,我一直记得爷爷生气的样子,眼睛快要瞪出来,撑得瞳孔地震,可言语上,却每次都说不过奶奶。

  三年前,爷爷患上脑栓,身体还能行走,只是脑子会时常糊涂,一种药反反复复的吃,一个人常常认不出来。我那时在外上学,只是记得那时他常常生气,还是坐在那把摇椅上,天气好时生气,气奶奶的饭咸了,气电视常常没信号,天气不好时,气狗不停的在叫。他还是瞪着眼,只不过看不清瞳孔的光亮了。奶奶自然是委屈得,整日的照顾,却换来无尽的指责。她常常在我面前哭,这个养育了六个孩子的女人,也会觉得生活没有办法继续了。我知道她想离开,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力地劝慰。

  爷爷患病的两年后,奶奶因为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栓,那年我高三,当我回家后,奶奶已经出院了。奶奶因为患有糖尿病,情况比爷爷要糟得多,右半边身体丧失知觉,无法独立生活及行走。在大家轮流照顾奶奶的时候,爷爷生气的次数明显减少,第一次使用电饭煲的爷爷,第一次给奶奶擦拭身体的爷爷,第一次主动调到综艺台的爷爷。甚至于某些时刻,我总觉得爷爷的病好了。

  这个老头还是生气,只不过全是关于他的老太太。奶奶习惯了称爷爷为“老头子”,生病住院的时候,整天念叨他的老头子有没有吃饭,她知道,别人做的饭,他吃不惯。上次回家,看到爷爷扶着奶奶在做康复训练,乡村的小道上没有什么人,两个老人楞楞呛呛的在路上走着,慢的像刚学步的孩童。

  后来妈妈告诉我,在奶奶住院的时候,爷爷坚持要去医院。其实那时爷爷是真的害怕了,在奶奶面前第一次服了软。

  像隋东风和罗芸,像爷爷和奶奶。在我关于爱情有限的认知里,两个人已成为彼此的习惯,现实中的生活,真的太琐碎普通了,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一直不断迁就彼此。人们一生都在准备迎接永远,没有多少人在用一生准备再见,他们都懂,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啊!

  从影院出来,发现今天的天气雾蒙蒙,见不到一片云彩。可满天的云,早已种在心里。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餐化恋爱的时代,“一生只爱一个人”相濡以沫的爱情难以遇见。这份感情,温暖了年末的时光,也温暖了回忆的人心。

  末了记起苏轼的一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