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遭网友吐槽:只赢得了观众,没赢得同行

  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票房如日中天,在一路飙升的票房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人的辛苦付出,也见证了在中美贸易战经济如此虚弱的背景下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启。即使贸易战打的中美两败俱伤,特朗普仍然没有想到,在美国政策步步打压之下,竟然能被进口的一部中国科幻片给美国制造了贸易逆差。好的电影是没有国界的,据统计,现在出口的这部中国科幻元年之作《流浪地球》已经被翻译成了28种不同国家的语言。

  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的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电影只赢得了观众,没有赢得同行。因为在天文学界,电影中的某些情节是不符合天文学常识的,比如‘点燃木星’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很多科学家看来,点燃木星是有可能的,但是点燃木星并且使它和地球的行星发动机等离子轨道恰好重合,未必也太勉强,或者说太过于理想化。

  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曾经在采访时回答过。他认为,有时候电影更需要的是一种科幻美学,就像《流浪地球》中的地球派和飞船派的对立一样。从科幻理学的角度讲,驾驶飞船寻找新家园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从科幻美学的角度讲,电影更需要一种科幻创造性带来的魅力。没错,给地球装上行星发动机,在电影中看到这个场景时确实十分壮观。

  有网友表示,《流浪地球》根本就不是硬科幻,学学人家美国的《星际穿越》,那才叫硬科幻!对于这样的网友,我只能说要区别对待。美国拍的《星际穿越》确实很不错,有泪点也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库柏驾驶飞船去往各种行星上时的大场面感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涨了一波姿势。话又说回来,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片,确实有欠缺的地方,但我们要知道,拍摄科幻片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业体系的,也就是说,你拍一个飞船驾驶舱的画面,你得有驾驶舱的模型场地;你要拍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失重的场面,你得有足够大的支架棚子;你要拍一个飞船内失重的场景,你又要先盖一个1:1还原的太空飞船模型。光是在制造这一整套工业体系的花费上,本来就缺乏资金,困难重重。更别说,要超越《星际穿越》那样的大制作、大特效。要知道的是,人家美国人仗着钱多早就把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建造出来了。

  还有网友说,美国人拍《星际穿越》时专门请了著名物理学家来编写剧本,模拟进入黑洞时会发生的景象等等。我们也不缺,《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就一些天体物理问题专门请的中科院的几位物理学家来做指导,比如木星潮汐引力‘洛希极限’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之类的。

  所以说,虽然有网友确实会受战狼2PSTD(不知道得自行百度)的影响说一些不太公平的话,但总体来看,《流浪地球》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失去同行的肯定。更何况,吴京投资下才建立起来的科幻工业体系,怎么可能在第一步中国科幻片就一定要赶超好莱坞制作水平呢?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下方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