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流浪地球》,十五的元宵节,讲了同一个故事

  【原创】第441篇

  谁要在元宵节前还没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或者还不知道关于这部片子的争议,可能就有些OUT了。这个片子一波三折,毁誉各半,刚开始大火,很快又在豆瓣上连遭差评,导致评分已经由8.5降至8以下。

  我看了一下,差评的观众提出的异议主要有四个:

  1、科学设定不及格。

  2、与原著不太一致。

  3、抄袭的痕迹较重。

  4、价值观不正能量。

  科学设定不及格:有观众说,太阳先氦闪、再变成红巨星这个描述应该是先变红巨星、再氦闪。还有,“海平面上升300米”,但其实两极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也只会上升60米。

  与原著不太一致:有观众说,电影《流浪地球》整体激昂振奋。而在小说中,更多表现的是人性在此过程中,饱受的摧残,恐惧、猜疑、愤怒。

  抄袭痕迹比较重:有观众说,城市冰冻情景是向《后天》致敬;空间站的布置是向《太空旅客》致敬;休眠仓的外观是向《异形1》致敬;开采矿石是向《阿凡达》致敬。

  价值观不正能量:有观众说,吴京自己是宇航员,利用这个特权让儿子和儿子的监护人不抽签就进入地下城,这是赤裸裸的腐败和特权,因为影片交待过:“所有进入地下城的人都要通过抽签”。

  而对这部电影支持的人,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关于科学设定不及格的问题,这是科幻电影,不是物理考试。牛顿最后研究神学去了,而科学的背后是哲学。今天,我们认为科学的东西,明天一定是科学吗?

  关于与原著不太一致的问题,要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也改编了原著,《阿甘正传》更是完全反转了原著,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难道一定要把唐僧写的和书里一样才合格吗?

  关于抄袭痕迹比较重的问题,带着地球跑,这个场景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中出现过,这个最大的剧情和梗为什么大家不看呢?

  关于价值观不正能量的问题,这个就有点上纲上线了,是要求相对公平还是绝对公平,这也是价值观问题,是偏向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这仍然是价值观问题,你真的确定你很懂?

  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在中国吵上了天,国外却几乎一边倒给予好评,美国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就打出了8.0分的高分。在豆瓣,这部片子的评分是很不正常的,有人已经用算法对豆瓣中这部电影的评星进行了分析,结论是:5星和1星都有明显的异常。那么如何客观看待这部片子呢?

  我是春节期间带儿子去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总体感觉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震撼的科幻场景还是值这张电影票钱的。我也是看了评论,才知道正反两方面的观众知识如此渊博。

  其实,豆瓣的《流浪地球》,十五的元宵节,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元宵节,这可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所以,我们要吃汤圆或元宵,这是因为一家人在一起过了元宵节就各奔东西了,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而中国人也一定是过了十五,才算正式步入了下一年。这也是《流浪地球》选在过年放映的原因,因为电影的主题与中国年是一致的,反映的是“叶落归根”、“一家团圆”。

  导演郭帆在访谈里说,2016年的时候想与旧金山的工业光魔合作,但没成功,外方工作人员特别好奇,说很少遇到你们想法这么奇怪的电影,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了,跑路都要带着地球一块跑。

  据说原因很简单,看下图,所以……

  也许,这正是东方观念的特殊之处,“祖业”、“家乡”、“故土”的眷恋在中国体现的更为深刻,“落叶归根”、“解甲归田”、“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东方人的情怀与期盼,这与西方的“乐不思蜀”、“四海为家”有着天地之别。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一部科幻电影,竟然引发了全民意识形态的争论。难道直至今天,大部分人仍然没听懂这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但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历史原创文章:

  【原创】台湾自由行,100张图看台湾之台北101大楼篇

  【原创】台湾自由行,100张图看台湾之茶鸡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