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西班牙流感,因一战交战各国严格封锁消息,致死全球1亿人

  1918~1919年大流感之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或“西班牙女士”,是因为专家在西班牙确诊了这种呼吸道疾病,并不代表它起源于西班牙。

  H1N1病毒在1918年11月从法国传到西班牙后,由于西班牙一战时是中立国,不像其他交战国那样有严格的消息封锁措施,因此流感在第一时间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来自西班牙的流感消息也往往更具可信性。协约国将这次大流感命名为“西班牙流感”,以至于给人们一种错觉——西班牙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

  一、1918~1919年大流感及其源头

  1918年爆发的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造成灾难最大的一次流感,席卷了全球,史称“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流感”两年之内横扫全球,甚至人迹罕至的荒野和偏僻岛屿也难于幸免。1918~1919年大流感的元凶现在已经查明,它系H1N1引发。美国华盛顿军事病理学院分子病理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将1918~1919年大流感称为“所有大流感之母”,因为这场H1N1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他认为,这次大流感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人数在5000万至1亿之间,全球平均致死率高于2.5%。

  关于1918~1919年大流感H1N1病毒的来源地,有多种说法,世界卫生组织至今仍认为其来源地不详。专家逐渐意识到,以一个国家名称为病毒命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对该国没有表现出足够尊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病毒的科学认知,更何况这种疾病并非首先爆发于西班牙。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这次病毒的前因后果,为所谓的“西班牙流感”正名。

  英国议会档案就此次流感有如下叙述,内容包括流感的名称、死亡人数、防护措施及其高度致命性的原因,较完整地呈现了此次流感。现撮述如下:

  1918~1919年流行病称为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死亡人数在2000万~5000万之间。一个共识是,一年之内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死亡人数之和。第一波在1918年3月爆发于欧洲和美国,然后被传播到亚洲和非洲。

  第一波传染性很高,但不是特别致命。第二波在1918年8月开始于法国塞拉里昂和美国,与第一波相比死亡率增加了10倍。高死亡率发生在青壮年身上,这一点非同寻常,因为一般疾病的袭击对象往往是老人和孩子。

  控制疾病的措施包括:隔绝、医学隔离、个人卫生、消毒、禁止公共集会。许多公共设施,包括学校都暂时关闭。大范围的医学隔离,很可能效果非常有限。

  尽管严格的海上隔离使得流感病毒在1919年才在澳大利亚登陆,到这个时候病毒的杀伤力已经大大降低,但澳大利亚还是经历了一个温和的、却历时更长的传染期。

  即使在澳大利亚,60%的死亡人数仍集中在20~45岁这样一个年龄段之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1918~1919年的这场流感,全世界25%~30%的人口都被感染。各国政府应对流感的能力都显得捉襟见肘。

  最近的发现表明,1918年病毒的高度致病性至少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得到部分的解释:它来自一个纯粹的鸟类,对人类来说是全新的,导致人类完全不具备这样的免疫能力。

  然而,1918~1919年流感中出现的这种高死亡率,死者也许并不是死于直接的病毒,而是他们自己免疫系统反应的结果,被称做细胞因子的蛋白质—免疫反应的正常部分,假如过度反应就会造成有害的结果,损害肺和其他的器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具有高免疫力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死亡率。

  二、1918~1919年大流感的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

  1918~1919年大流感与之前和之后出现的流感非常相似。只要有新的流感病毒株出现,并携带大多数人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的新特征,就可能爆发并大规模流行,而先前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土著居民,因为抗体更少而更容易被感染,且症状严重。流感潜伏期通常为2天,但也可能短到1天或长到7天。医生对于一般流感病患者的建议是:

  第一,在发热期间卧床休息;

  第二,在病后康复期间也要注意休息,否则症状很可能会复发并愈益严重。大部分流感死亡病例是由结核病导致,因此通过使用抗生素和硫磺类药物,可以减少死亡率。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肾脏病的人更容易感染流感,怀孕的妇女比不怀孕的妇女感染的几率要大得多。由于流感导致的堕胎和死胎的现象非常多,因此孕妇或者即将要怀孕的妇女应当接种疫苗,而且是不会传染的疫苗(killed vaccine)。

  只是这种疫苗的有效性尚待商榷。在1918~1919年大流感中,死亡率最高的是15~35岁之间的青壮年,65岁以下的人占了死亡总数的99%。

  如果传染性流感的源头无法判断,那就很难描绘出流感传播的路线图,但关于中间的传播环节还是可以大致梳理出来的。

  由美洲或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应该是一个公允的看法,其中也许还有反方向和交叉传播现象。

  中国的情况很可能是:流感于1918年年初由俄国人传入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地,之后南下到达广州、香港、台湾等地。香港在6月时流感死亡率达到高峰,7~8月继续肆虐,流感在9月蛰伏后于10~12月再次达到高峰。1919年、1920年死亡人数与1918年基本持平。上海流感死亡率也是在1918年6月达到高峰,1919年3月也是高死亡期。

  三、1918~1919年大流感死亡的人数和规模

  死亡模式的考察将会涉及到流感的易感人群、传播方式以及致病率。1918~1919

  年大流感的死亡模式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瘟疫,大流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死亡模式。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二波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者中以青壮年居多。要准确地统计1918~1919大流感的死亡率,除了确定直接死于流感的人数之外,还要调查由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和次生疾病造成的死亡,它们之和即是死亡总人数。

  对总的死亡人数的估计至今仍处于波动之中。乔丹认为死亡人数为2160万,帕特森和派勒认为是3000万,奥克斯福特认为是4000万,布内特认为可能高达1亿。根据帕特森和派勒的估算,如果将死于脑炎的人估算在内,死于流感的人数可能再增加50万。陶尼贝格认为约等于5000万。

  他们认为,中国是和印度尼西亚一样贫穷的国家,因此将死亡率估计在1.0%~2.5%之间。问题是:关于中国的数字较完整的是香港和台湾;关于中国内地的统计数字主要是海关统计,涉及几个主要的海关;关于其他省份和城市的统计残缺不全或者干脆为空白。甚至于,中国内地是否曾经有过大规模流感爆发也存有疑问,而且考虑到中国交通不发达,没有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流感传播的速度应该比台湾地区和日本要慢得多。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制度开门”。资料来源:李秉忠:关于1918~1919年大流感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