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复制了《你的名字》,却不再“新海诚”
在《你的名字》之前,要评价新海诚并不困难,喜欢他作品的人,奉之为圭臬,不喜欢的人呢,也会惊叹于他对氛围和情绪的把控力。
然而当新海诚一脚迈进这个娱乐至死的商业大帝国后,再来看他的电影,我们就不得不审视再三。
以2016年《你的名字》为分界线,新海诚被世界观众所熟知。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出那个小众文艺的象牙塔。
“我想做做王道的娱乐片。”在《天气之子》的构想阶段,新海诚就向制作人川村元气如此表达了他的想法。但其实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他追求转型的开始。这部被外界评为“对宫崎骏的拙劣模仿”的作品,让新海诚一脚迈入了一个他不那么擅长的领域,即讲一个完整的、有情节、强娱乐性的故事。
然而直到《你的名字》,才真正让观众从感受者变成聆听者,也让新海诚的电影完成了从文艺(小众)到商业(大众)的转折。
我们不好对此做评判,毕竟这是新海诚自己做出的选择。只不过这让新海诚不再“新海诚”,不再独一无二。
//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海诚”的宇宙。
主要动画电影(除广告、游戏、短片):
《星之声》2002
《云之彼端,约定之所》2004
《秒速5厘米》2007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
《言叶之庭》2013
《你的名字》2016
《天气之子》2019
新海诚早期的作品,是十分挑观众的。
有人说他是“壁纸狂魔”,有人称之为“日本郭敬明”,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摄影作家”。实际上这些称号,都带着几分戏谑的意味。
精致唯美的画面,有些意味不明的情绪,在新海诚电影与观众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文学系出身的新海诚,是一个十分擅长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故事的导演。
谈起他的作品,总是绕不开“距离”这个字眼。
《星之声》中是横亘在少年少女之间整个宇宙时空的距离,《云之彼端》是少年们与世界的距离,《追逐繁星的孩子》里是男女主之间无法跨越的生死距离。
这种对距离的描写在《秒五》中升华到命运的高度。
而这些最终都归结于心的距离。
《言叶之庭》中男女主雨中相拥,算是新海诚宇宙里,人物心与心最近的时刻了。
《你的名字》可以算是新海诚的一次突破。
首先,诚哥讲了一个他导演生涯有史以来最完整的故事。尽管对叙事的掌控力仍然差了几口气,但至少还没到“肌肉萎缩”的程度。
其次,电影中人与人的疏离感淡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少年少女相处时,少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绪。
面对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少年少女们不再无力绝望,他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力,或者说他们开始积极地与外界(社会)对话。
//
新海诚的电影类型,大体可以归类为“boy meets girl”的小科幻,或者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流传已久的名词:“世界系”。
作为“世界系”作品研究的先驱,东浩纪将之定义为: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
而批评家宇野常宽认为“世界系”作品,脱离社会和国家,将“自己的情绪”和“自我意识”所及的范围把握为世界本身。
经历过战争、毁灭等宏大社会事件的旧时代日本动画导演们,如宫崎骏、押井守(《功壳机动队》导演)、今敏(《红辣椒》导演)等,通常会将个人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故事。而在世界系的故事中,时代与社会是面目模糊的。
从这个层面上看,《天气之子》可以概括为——“违背世界,坚守自我”的故事。
//
再说回到故事上。
电影中构建了一个双重危机:东京暴雨的外部危机和社会现实作用于个体的内部危机。
前者可以看作现代社会人们不安内心的外化。
而后者,即代表社会秩序的警察对离家少年少女的追捕。但其作为真正的危机,却又远不如《小偷家族》那样来得深刻有力。
比如摆在男主面前的那个“电车难题”——是拯救东京(世界)还是拯救女主(个人)。
实际上,这仅仅只是一个浅尝辄止的道德困境。电影中的少年少女们与现实社会是对抗着的,对于男主来说,只存在救女主一个选项。
可以说,《天气之子》再一次将新海诚的弱点暴露无遗。
新闻中播报的枪支问题,离家出走的少年,未成年人非法打工,风俗店、警察和儿童咨询所,《天气之子》一反世界系的逻辑,添加了许多的社会元素。
这诚然又是一个突破。然而新海诚糟糕的编剧能力,显然没有办法把如此多的元素合理地整合在一起。
而《你的名字》在商业上的成功,对三年后的《天气之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ADWIMPS的音乐,川村元气制作宣发,复制《你的名字》显然才是最正确的。
电影的故事架构和人物关系,整体确实也延续了“君名”的模式——少年与少女相遇,遭遇阻碍,克服阻碍再次相见。然而想用同样的方式打动人,《天气之子》却又没能构建出同样的叙事脉络。
纵向来看,《天气之子》存在的问题与《追逐繁星的孩子》如出一辙。
即便早就选择了商业电影这条路,新海诚仍是小众的。毕竟从来不是资本决定市场,而是观众选择电影。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