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2.0时代,中国怎么跟印度打交道?
文/曾子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体现在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变动中,也体现在中国周边区域。而其中,南亚地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板块。
在此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7月6日召开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评估南亚国家政党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到印度之上。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
中联部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驻印度使馆副局级参赞周余云在发言中表示,今年的印度大选深刻改变了印度政党的格局,不管是从参选政党数量、投票率,还是从选举周期、资金等角度来看,都处于空前水平。
他认为,刚刚落幕的印度大选,象征着一个更强大的印度人民党即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其对华政策将出现“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两极分化的态势,中印关系将如何发展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左翼政党对印度人民党的制衡将更加有限,莫迪2.0时代的印度将成为“印人党的独角戏”。
变化的印度政治话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克疾赞同周余云的观点。毛克疾提出,印度很大可能将迎来印度人民党长期执政的时期。在印度国内,“改革”、“绩效”、“增量”的话语已经代替了传统“福利”、“存量”的话语,印度人民党从意识形态到组织模式,都与国大党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做好长期和印度人民党打交道的准备。
不要泛化“一带一路”概念
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龙兴春也认为,印度人民对于“能够干出实绩”的政党的需求,奠定了印人党未来长期执政的基础。但由于印度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表现相对消极,因此龙兴春建议在推动相关经济合作方面不要泛化“一带一路”概念,相关合作本身就是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在推进合作时更多强调经济属性,可能将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推动。
注意印度的两张牌
“不讲一带一路之名,务一带一路之实”,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所长常波在总结莫迪2.0时代下,中国如何在印度乃至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考量。常波指出,在莫迪的新任期里,他必将“大展拳脚”——“发展和安全”两张牌,前者将面临深层次改革进程中一系列要啃的硬骨头,后者将导致印度在中俄美三者之间寻求更加充足的腾挪空间。但总的来说,印度外交终归是为印度自身发展以及自身经济服务。抓准这一点,或许将成为我国开展与印度的经济合作的关键。
西藏问题、边界问题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则为论坛带来文化的视角。他强调,当前中印关系的关键,一是西藏问题,二是边界问题,但这两者归根结底,都属于文化问题。姜景奎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指出当前印度国内使用印地语的人口达到9亿多人,使用英语的人口少于1.2亿人;与此同时,在印度国内发行量前20位的报纸中,只有第11位是英语报纸,其余19位全部由印地语报纸占据。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中国要想做好印度研究,不能简单地依靠英语报纸等媒介,不能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印度入手,而更应该抓住主流、抓住印地语这一研究媒介,进行深入研究。
南亚新形势
事实上,除了印度局势,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南亚地区政党政治新变化不断:尼泊尔联合执政的两大共产党组建新的尼泊尔共产党,巴基斯坦草根政党正义运动党赢得大选;马尔代夫反对派领导人萨利赫赢得总统大选,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解除维克勒马辛哈总理职务,但后者拒绝卸任引发议会各党派斗争……南亚地区政治风云变化,都将对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外交思路,产生不同影响。
中联部一局原局长谭中华结合亲身经历的工作与调研实践,总结出政党工作的适当调整将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处于主动地位。
在他看来,政党的联系与交往充分体现“以人民为根本”的原则理念,因此不管新时代带来怎样的新变化与新形势,政党对外关系的总体格局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