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如果主旋律电影都这样拍,根本不愁没有观众
文|令狐伯光
《我和我的祖国》七位导演,七个故事,七组普通人,与七个祖国大事件的历史片段,它们分别是:
50后: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
60后:张一白导演的《相遇》、管虎导演的《前夜》
70后:徐峥导演的《夺冠》、薛晓路导演的《回归》、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
80后:文牧野导演瓣《护航》。
《前夜》的革命小人物和新中国记忆
《前夜》,管虎导演、黄渤、王千源、欧豪等主演。
首先,任何的影视文化(尤其商业片)创作都要定下基调,在电影里就是中心思想,主人公面临的危机来源,甚至有个严苛的时间限制。
《前夜》前面只用3分钟便交代完毕,画面开始是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即。但国民党反动派撤走台湾时,在北京留下几万的特务,甚至敢袭击高层的车子,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于是广场给封闭掉了。
但开国大典需要做准备的工作太多,广场封闭便给很多需要在广场工作的人员带来巨大麻烦,正片交代了各行各业的工人,被守卫给挡在广场外的镜头。
镜头一转,这巨大麻烦自然包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负责升旗设置的是林治远(黄渤饰)。由于时间太过仓促,明天升旗是新中国首次电动升旗。不但技术不成熟,而且因为广场封闭无法调试。
但明天有多重要不言而喻,林治远一点错误都不能犯。
林治远和助手欧豪和上级分配的军官王千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前面不到十分钟,导演轻轻松松交代出时代背景,面临危机,主角关系,主角需要解决的麻烦。
当三人来到私下搭建调试红旗的大院,借林治远之口,交代只是简单的升旗,在当时面临巨大的难度。再到欧豪屋顶广播呼叫民众,为后面人民赶来帮助的铺垫,同时还铺垫了后面情节林治远怕高的情节。
当林治远因为国歌问题,和王千源闹了点矛盾后。王千源虽然将林治远给关在屋里,最终还是找来了备用小号手。
第一个危机来了,小号手吹奏国歌,电动升旗前面都没有问题。但最后关头施顶的阻挡旗帜的定位球是铁的,质量根本不行,升旗自然而然就失败了。
解决的办法是加入几种元素将其变成钢,但当年的新中国几样简单的金属都找不到,同时时间上已经来不了。
于是才有欧豪站在屋顶广播,开始三人以为没有办法时,直到后面附近所有百姓都来到这里,赠送金属的感动和震撼。
林治远三人解决这个问题后,得知广场的旗杆果然出了问题立刻坐车而去。但在门口被警卫阻拦,几人不顾一切跨过护栏一路飞奔而去。到达后只有林治懂得的焊接技术,前面就铺垫过他恐高啊。
于是乎,第二个震撼情节林治远带着自己和国家的责任,克服恐高成功焊接。
最后的结尾采用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电影画面结合的方式。观众明知道是演员黄渤扮演的历史人物,但随着林治远从白色的画面,逐渐走向每个中国人都熟知伟大的彩色历史片段,当伟人按下升旗的瞬间。
这一切都得到了升华,仿佛每个观众都随林治远走进了伟大历史。
管虎导演的《前夜》,它的笑点、燃点、泪点;再到电美术画面、配乐节奏、情绪渲染、情节铺垫和安排。从几位主角到毫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塑造,都达到有血有肉的程度,最后还和真实历史完美融合。
同时导演管虎对于小人物塑造,和情绪有着最精准的把握。
比如欧豪在房顶“呐喊”让乡亲们帮忙,才会有后面附近所有百姓前来送金属的震撼和感动。比如林治远因为恐高爬上箱子双腿颤抖,才有后来一步一步攀爬旗杆,那句:只要一直向上看,就不会害怕了”才会如此戳人。
比如最后将史实“开国大典”剪入电影中的融合戏份,有种带着观众重回当年历史的致敬感。种种都能看到管虎熟练的商业把握,再到生猛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个故事非但规整甚至完美,堪称本片综合水准最高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都拍得很好,但《前夜》是伯光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大家更喜欢哪个故事,更多关于《我和我的祖国》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