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不散:浅析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我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忘了是哪天在朋友圈看到的这个评论,当时觉得言论未免过于偏激。前段时间看了个片子《忠犬八公的故事》,对朋友圈观点里人的评论暂且不议,但对狗的肯定却是很和我心。

  由莱塞.霍尔斯执导,查理.基尔主演的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翻拍自1987年日本影片《忠犬八公物语》。该片讲述了维森教授在火车站捡回了一只秋田犬小八,并和小八在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维森教授意外因病去世,小八却在火车站等了教授10年直到死去的真实故事。

  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感动,以往看电影也会哭的稀里哗啦,无非是演员动情的表演,编剧矫情的台词,导演煽情的音乐,所有的要素聚集在一起,不感动都不行。但在八公的故事却是平淡的,就像波澜不惊的湖面极致的平淡,因为一只狗的内心是无法向观众呈现的,抛开了那些煽情的手法,八公还是带给了我感动了,感动的是那些最纯粹的东西。

  影片使用倒叙的手法,借助维森教授安迪之口:“小八是只狗,却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同许多人的观影心理一样,我以为八公必定要延续好莱坞大片的传统,讲述一只狗如何机智勇敢历尽劫难,救出主人这样轰轰烈烈的的故事。但情节的走向却很出人意料,影片细水长流,明媚开阔的拍摄手法像极了一出温馨的家庭剧。音乐教授的工作,善解人意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还有一只极具灵性的爱犬,毫无起伏的情节,但这样平淡的故事却更吸引人,不加修饰的情感让人感觉更真实。

  小八和教授在一起看球,一起睡觉,一起出游,一起拜访朋友,一起上下班,这样的场景常常让我觉得他们是认识多年的朋友,是一起长大的兄弟,甚至是亲密无间的父女,很难把小八仅仅定义成一只狗。

  但小八不会捡球,“它是日本犬,不是美国狗,不会捡球的,除非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这是维森教授日本朋友说的话,也成了这部影片中最直白的伏笔。在教授去上班的一天,小八异乎寻常的犬吠,捡起来的球,追到火车站的依恋都接应了朋友所说的除非特别的事情,教授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去世了,影片温暖的节奏也到这戛然而止。

  写到这我很想说一下这部影片里对小八的表现手法的处理。

  影片中极为独特的以小八的视角为影片的视点,探索着这个世界,这样的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赋予了小八以人的特质和思想,也就间接的为小八的与众不同做了交代;另一方面带入感极为强烈,不仅弥补了影片中语言的缺失,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小八眼中的黑白灰色调更衬托了现实的温暖与力量。其实仔细想想,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拍摄手法和处理技巧,所有的处理只是为了把小八的情感简单的呈现出来,当然,在我看来这样的极简主义更易让人接受和触动。

  在八公的故事里,视听语言并不是我想评述的,我在影片里看到的精神,受到的触动才是我在这写下这些字的意义。

  维森太太一家悲伤的埋葬了教授,只有不知情的小八继续在火车站等教授。我很讶异,在小八第一次独自到火车站等教授下班我就很讶异,一只狗是如何知道教授在这个点要回来了?又是怎样准确的找到这条路,教授自己都很震惊,当然,我的这些疑问无从探究,但我却感到愧疚,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该愧疚,我们何曾像小八一样把自己的爱人家人放在心上,且准确无误。

  我记得张爱玲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反正你要知道,总有那么一个人。”小八就是教授的那么一个人,痴痴地等,即便教授夫人都离开了这座城市。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树叶的变化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逝,而火车站门口的小八依然在,火车管理员卡尔,小摊贩杰西,火车站的路人全部见证了小八坚贞的等待,他们眼神中的佩服与疼惜,是小八这么多年期盼与等待的最好浓缩。正如几米《照相本子》里这样的一句话:“这情感竟能那么顽强的蹒跚十年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穿过最遥远的距离。”这段话这样写给小八似乎有些矫情,但绝不虚伪。十年,我们都知道十年有多久,足够我们从小孩长成大人,足够生活日新月异,也足够一切物是人非,对于狗来说更近乎于一辈子的长度。小八晴天晒、雨天淋、冬天冷,就这么过了一辈子,等了教授一辈子。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谁能做到这般?结婚的夫妻,交换戒指时承诺:执子子手,与子偕老。可又有多少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白头到老了呢?

  《一场寂寞凭谁诉》华尔街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若你需要朋友,去养只狗吧。”这并非对人性的绝对否定,只是狗有时候却更为单纯与忠心,就如同八公一样。

  八公等了10年,3650个日夜,卡尔感动了,杰西感动了,我们无法不感动。就如同八公的等待一样,感动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第一天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天,第三天也只是习惯,但习惯是很可怕的东西,一年,二年,十年也就这样习惯的等了下去。

  影片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教授夫人回来了,路过火车站看到小八惊呆了“噢,老伙计,你还在等他”,泪水就这么肆意的流下来,这是影片对小八最直接的赞扬:“你太棒了!”我们有几个人在感情和品德里承受的起这样的字眼,或许,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可以把小八当成一面镜子,感动故事也反思自己。

  所谓揪心,大概也就是我们这些观众,无可自拔的进入故事仿佛全部感同身受,却又置身于外,清楚的知道故事的设置,却也无法为它想到更美丽的结局。生活在现实世界人的悲哀在于,我们享受着狗的忠诚带来的安全感,却也不会放过嘴巴享受美食的机会。

  《十个约定》里最难忘的台词:“你能拥有一切,而我只有你。”教授拥有一切,小八却只有教授。

  影片的最后,小八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温暖的梦:教授回来了,小八也回到了年轻时的样子,他们和从前一样,一起奔跑、一起上下班、一起玩耍。这是小八这10年来最大的期盼。无论之前怎么为小八的等待感到伤感,在这个画面里我都感到温暖,这对小八来说是一种解脱。我一直在揪心在感动在震撼,我无法定义,这究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还是小八的悲剧,但我至少看到了人性以外的光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因为一句不见不散的约定小八等了10年,我想教授大概一直与小八同在吧,那么我,我们呢?在过去现在未来,有关于责任理想道德信仰又与谁同在?我想大概就是安迪最后说的: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