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杀死的是宠溺,留下的是爱与担当
有幸在电影上映前提前观赏《误杀》这部大作。好的电影总是容易带给人不同的思考,给人增添更多的人生感悟,在此愿与看官们分享。
01 “男人” OR “父亲”
每个男生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先立业后成家”还是“先成家后立业”?对于每个人来讲答案或许有所不同,也无关乎对错,只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而已。只是在影片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更加强烈的渲染和对比,给人以冲击。
影片中的“都彭”无疑是大家眼中的“真男人”,自己本身是政议要员、竞选市长的种子选手,妻子是市警察局的一把手,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的出厂设置。
但正是因为他要在政界大展宏图,想把自己的治理理念宣导,为市民造福,却忽略了自己小家的管理。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犯下大错,妻子手段蛮横武断。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李维杰”和“都彭”相比可谓是形成明显反差,他只是一个小乡镇的家电维修门店老板,一家人住宿在坟地旁边,女儿想去参加夏令营活动的费用(6000泰铢)都得犹豫再三才能挤出。
但他仍然非常乐观地生活着,帮老乡开通了网络,人家付不起费用他也体谅;当老乡被恶霸警察欺负,他也会找准机会支支招提供帮助;而当自己被欺负时,又总是一笑而过。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对待生活的人,当家人遇难时,他却又挺身而出,抗下种种压力,主导了一系列的剧情发展。帮家人脱罪后,他没有就此隐匿于市,而是主动站出来替家人承担相应的罪责,并为自己利用了朋友们的善良而诚挚道歉。或许,这就是做父亲的担当吧。
最后也是被他的独白所深深震撼:或许我并没有多么大的本事,所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
02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影片里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正”与“邪”,不过是两位母亲在保护自己的孩子罢了。
拉韫”是市警察局局长,面对工作时,她精敏干练,善于观察细节,凭借专业能力破获了众多大案难案;在家里,她又是个温柔的母亲,见到儿子的手受伤了,会轻柔地帮他擦药水;儿子提出需求,就会帮他买小汽车;在议员丈夫面前,她又是个贤惠的妻子,发现儿子干的蠢事,第一时间考虑到会不会影响丈夫的选举。不管是打算花十万泰铢让老大伯封口,还是发现孩子犯罪后要求做消息封禁,都是她为支持丈夫默默付出的努力。
当丈夫抽空打电话过来关心家事时,她那一句“你还知道关心家里啊”,又展现出一个女人该有的小鸟依人的天性。可以看出来一开始她是高兴得,仿佛自己做的那么多都是值得的。可当丈夫电话里提到的“关心”,目的还是为了选举时,她的心估计也已伤透吧。
“阿玉”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平时只管把整个家里一家老小照顾好,绝不轻易做任何决定。丈夫的一位熟识朋友过世,是否要随礼听丈夫的;大女儿想去参加夏令营,本来想找自己签字,但最终还是转交到丈夫手上。
但当她发现女儿遇害时,又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与恶徒搏斗,希望为女儿提供保护。当女儿失手误杀对方时,她也曾想过自己去帮女儿顶罪,以致于后面的日子都处于重重心理压力中。当警察局长认定是她们家的罪过时,她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一改往常胆小懦弱的表现,朝着权贵们吼出了:“有的人家的孩子是孩子,有的人家的孩子是禽兽”。
03 杀死的是宠溺,留下的是爱与担当
电影结尾的时候,拉韫夫妇去找李维杰询问一个真相的情节真的很令人心疼。可能人性即是如此,人们对已经拥有的毫不珍惜,却又总是在失去之后后悔莫及。或许,如果一开始就对家庭多一点关爱,对孩子的教育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也不至于落得中年丧子的悲惨下场。
而反观李维杰一家,虽然并不一定富甲一方,却也乐得轻松自在。父亲从来不会吝啬该给予家人们的爱,从来不会逃避作为家主该有的担当。
写在最后:
《误杀》电影里出现的矛盾冲突点不仅仅这些,还有恶霸警察与市井小贩、直率的下属与踌躇的上司、小贩老板面对不同的人前后不同的态度,等等。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一部值得大家去观赏体悟的影片,或许看完有不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