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心机太深,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关于电影的真相
影片《误杀》自12月13日上映以来,很快就成为2019年底的一匹黑马,票房和口碑都一路走高。豆瓣综合评分7.6分。完胜刚刚下线的贺岁片,由葛优等众多大牌影星参演的《两只老虎》,以及同期上映的,由冯小刚导演的浪漫爱情剧《只有芸知道》。
《误杀》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大女儿被一官二代侮辱,为免遭继续受辱,母亲和女儿进行反抗,不慎杀死官二代。父亲为了保护家人和警方智斗的故事。
影片故事高潮迭起,剧情不断翻转,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演员表演到位,层次清晰,张力十足。观众在紧张的感官刺激下,见证了一场高智商对决,并感受了极致的复杂人性。
一部影片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还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是一部翻拍剧,它改编自另外一部电影
翻拍剧简单来说,就是从前拍过的题材,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不同的人再拍一遍。
翻拍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小说改编剧。名家名著是最容易被翻拍的。
比如我们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四大名著就被多次翻拍。现代剧中武打爱情题材最受欢迎。比如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张爱玲的《半生缘》,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也被多次翻拍。
外国名著《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也有同样的待遇。
另外一种翻拍作品,是经典影视剧的翻拍。
比如开创了美国黑帮片先河的1932年的《疤面人》,就在1983年被重拍成了《疤面煞星》。2018年上映的《一个明星的诞生》翻拍自1937年的同名影片。等等。
我国去年底上映的影片《来电狂想》,就翻拍自意大利影片《完美陌生人》。影片《误杀》则翻拍自印度影片。
最早一版的“误杀”由印度导演吉图乔瑟夫自编自导。
印度电影有种很特殊的现象,就是版本众多。因为印度语言非常复杂,很多影片都会用不同语言拍摄不同版本。吉图是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人,当地的语言是马拉雅拉姆语,所以,吉图当初拍的是一部马拉雅拉姆语的印度电影,中文译名叫《较量》。
电影非常精彩,但因为语言是地方性语言,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后来,导演尼西卡特卡马特在2015翻拍了这部影片,就是现在很多人熟悉的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片中使用大牌影星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语言也使用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所以这个版本的知名度比较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由陈思成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主演的《误杀》,就是从此而来。
《误杀》的内容和主题,虽然整体来自《误杀瞒天记》,但在细节上,又进行了加工,尤其加入了很多经典影片的经典片段。
《误杀》把许多经典影片的片段进行了无缝链接
模仿前辈的经典片段,是后世导演们用作品向经典致敬,也为自己的影片增光添彩的惯用手法。这一点连电影的创始者都不能“幸免”。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一系列“活动”的短片,宣告了电影的诞生。其中《火车进站》作为“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的经典,最有名也最被后人仿效。最著名的模仿,是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他的《卡宾枪手》(1962)中的片段。
影片《教父》被视为黑帮片教科书,其开场一幕更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马龙白兰度的教父造型和表演就被多次模仿。我们熟悉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有,姜文在《一步之遥》中也致敬了这一段。
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曾打动了很多人,结尾男女主角在帝国大厦相聚的一幕尤其动人。这个片段来自汤姆汉克斯1993年主演的《西雅图未眠夜》。而《西雅图未眠夜》的这个桥段也不是原创,它来自1957年加里格兰特主演的影片《金玉盟》。
将这种手法用到极致的是“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的《低俗小说》在IMDB上,据说被统计出有100多个致敬前辈的桥段。
《误杀》也很巧妙地将经典影片经典片段嵌入其中。 影片开头就是连续三部著名影片,监狱场景来自《监狱风云》,从下水道中逃脱的片段来自《肖申克的救赎》,在棺材里划出亮光来自《活埋》。这些片段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使观众在影片一开头,就陷入极度紧张和惊悚的悬疑氛围中。
剧情进行中间,导演也巧妙地嵌入其他电影,对情节起到无声的旁白和助推作用。比如,一家四口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著名影片《天才枪手》,预示着剧中的父亲在带领全家“作弊”。
结尾父亲自首,母女二人又向警方认罪的情节,既是合理结局,又在向著名影片《嫌疑人x的献身》致敬。
剧中主角李维杰是一个超级影迷,他看过很多电影。但他在剧中唯一提到的导演是希区柯克。希区柯克是悬疑惊悚剧的开山鼻祖。
片中父亲把官二代的车沉入水底的片段,基本复制了希区柯克的著名影片《惊魂记》。
但致敬大师,学习经典,自己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大师成为经典。经典片段如果不能和剧情无缝链接,那么就只是杂乱无章的抄袭拼凑。
比如警察调查男主角观影记录时,说到著名影片《狩猎》《七宗罪》《白夜行》等,就有点强入的感觉。
但韩国电影《蒙太奇》在《误杀》中起的作用,则非常重要。男主角李维杰对付警察的手段,其灵感就来自于《蒙太奇》。而“蒙太奇”一词,在电影中又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蒙太奇”在《误杀》里有三重意义,它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主角的行为方式,更是电影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蒙太奇”?影片在紧张刺激的开篇后,作为超级影迷的男主角李维杰向街坊邻居科普“蒙太奇”的概念:把图像和声音剪辑,重新拼贴的一种电影制作方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术语,后来被应用到电影制作中,
蒙太奇的手法,可以追溯到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他在1916年拍摄的《党同伐异》中,开创了镜头剪辑对电影节奏和情绪渲染的作用。
而把蒙太奇发展成一门理论和电影美学,则是前苏联时期的电影大师们。
十月革命之后,年轻的苏联电影艺术家都是非常激进的先锋主义者。他们受到当时先锋主义运动中的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提倡把不同时空的东西放在一起,构造出一种“同时性”的结构。
同时,构成主义又强调结构技术和科学,强调理性。所以,当时苏联著名摄影艺术家罗德钦柯把自己创造的“照片剪贴”模式,借用法国建筑学术语montage,称自己的创作叫“蒙太奇”。
第一次将“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理论提出的是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他在马雅可夫斯基创办的《左翼艺术阵线》上,发表了自己的“杂耍蒙太奇”的文章,并在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4年)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理论。他将“帝俄统治下屠杀工人的镜头,和屠宰场屠杀牲畜的镜头交替剪辑,隐喻工人正在向牲畜一样人人宰割”。这成为蒙太奇的经典段落。
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敖德萨台阶”和三个石狮子的片段,其中体现了“蒙太奇”在制造冲突过程中的作用。
此后,爱森斯坦不断用自己的电影作品和文字理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蒙太奇理论体系。
蒙太奇理论后来传到欧洲,最初被大量使用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在默片时代,蒙太奇就是镜头片段的剪辑拼接,后来,随着电影元素的不断丰富,声光效果也加入进来,蒙太奇手法不断丰富。现在,蒙太奇已经是电影制作的常规手法了。
在《误杀》中,母女二人和官二代的打斗场景,和父亲同时在另外一个地方观看的泰拳比赛场景,被巧妙剪辑拼贴在一起。女人和青年的打斗,在两个强壮的泰拳选手暴击的特写衬托下,变得更加残忍,更加血腥,节奏更加紧张,更加动人心魄。
这是电影表现手法上使用的蒙太奇手法。
同时,李维杰逃脱警察侦查的手段,使用的手段也可以称为蒙太奇。他将自己单独看泰拳的过程,和与家人在一起的看泰拳的过程,通过向周围人的描述,刻意混淆这些片段,从而让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全家在案件发生那天,都不在现场。
这是电影内容本身的蒙太奇手法。
同时,整部影片传递表达出的主题,也是多方面的,是蒙太奇式的。
影片中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比如,受侵害一家,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和父亲在沟通方面有很大问题,而官二代在家庭中,儿子和父母之间也有巨大的隔阂。
影片也反映了校园欺凌问题。官二代伙同朋友,对高中女生肆无忌惮地欺凌,还拍下视频,以上传网络为威胁。
贫富问题也很明显,女孩参加夏令营的费用,是父母狠狠心才拿出来的。可16岁的官二代,买个豪车,母亲连想都不用想。
同时,警察局长利用权力对四口之家实施暴力,老百姓的群体性破坏活动,死亡与宗教等等,这些囊括了家庭、社会、心理、道德、宗教、哲学在内的问题,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并引人深思。
观看一部电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能从一部影片中看到什么,和观影量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像《误杀》的男主角李维杰那样,一年看873部电影,那么,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用李维杰的话说,就是:“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