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会因为吴京和刘慈欣而失败吗?
今天终于看了《流浪地球》。
按说,已经晚了,因为在这个上映的第五天,《流浪地球》的票房已超10亿,上升到第二位;而且关于此片的解读,已经有了很多篇文章了。
不过,我觉得还有更多电影之外的争议,值得讨论。
1/3
直抒胸臆地说,我认为《流浪地球》好看;而且价值观没有问题。这是一部由中国拍摄的、基本上是中国人面孔的、好莱坞精神内核的灾难片。情节与节奏,都把握得不错;中国城与各种人物的情绪细节,也铺垫得宜。
当然,《流浪地球》最值得称颂的是,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特效、剧情逻辑和表现方式,都达到工业水准,给中国科幻类型商业电影指了一条明道。
实际上,中国最好的艺术电影与世界优秀艺术电影的差距不算大,但中国的商业电影,与世界优秀的商业电影差距极大。前者,更多的是代表电影艺术家个人的天赋,它与票房多少无关,与这片土地的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无关。它是一个偶然事件,旁逸斜出。而后者,代表的是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代表的是这个国度的观众的普遍价值观和水准,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审美水平。
成熟的商业电影,养活的是不计其数的从业人员,是一项重要产业。
有人提醒我,“好看的电影”,不等于“好的电影”。这话没错。就像好莱坞《变形金刚》1、2(后面几部太差了是另一回事),口碑票房都非常好,但是除了技术奖项,那些真正的电影奖它想都不用想。——因为它们是“好看的电影”,但远远不是一部此中有深意的“好电影”。
反推也可以得,无数被奥斯卡或者三大电影节封神的“好电影”,票房很一般,看完都快累虚脱了,观影过程并不愉快。它们未必好看。
在厘清这个区别之后,我仍然要说,“好看的”,不比“好的”低级。它们只是两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后者,是艺术水准上的,可以把思想和电影表达往前拓展一步;前者,是商业体系和工业作系上的,他可以愉悦无数普通人、养活无数人,有的还能给衍生品庞大的生存空间。
都很重要。
确实,《流浪地球》就是一部灾难片,最后胜利完成任务,皆大欢喜,没有什么可回味的;它不算一部有高艺术价值的、“好的”电影。它只能算是把故事囫囵讲清楚的、能卖票房、甚至有望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下拍同类电影的“好看的”类型片。但我觉得这点就非常可贵。
因为中国已经一些获得过国际承认的艺术片了,但获得国际承认的商业类型大片,还没怎么起步。后者,更能说明问题。
2/3
电影有毛病吗?有BUG吗?
毫无疑问,有很大的问题。科幻设定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
虽然原著作者是刘慈欣,但小说原本只给出了脑洞和科幻概念的设定,而电影中的人物基本上推翻了原作中的人物了。
(以下有剧透、慎入。)
太阳膨胀,人类建造行星发动机,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设定,是原作的。很奇思妙想,脑洞够大。但是,虽然小说原作中有交待,但电影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来说明,这些足以支撑地球这样的星球飞2500年的燃料和动力、能源从哪里来。靠开山采石?还是重元素聚变风险有多大?
当地球的轨道改变的时候,地球早已不适宜生存了,人类被迫蜷缩在地下城里;在地球被巨大的转向推动器驱使着停止自转的时候,巨大的海啸已经吞噬了35亿人口;而当发现地球被木星吸引,可能被撕碎、坠入木星的时候,空间站不得不作出了放弃地球人类的决定——这些都是符合情理的惨状。
但是,实际上比这种科幻假设更惨的是,这种通过地球大气层的氧气与木星的氢气相混合,引发大爆炸,从而把地球推离木星拯救人类是不可能的。借用作家刘远举在《流浪地球有技术硬伤,但仍然是部好电影》里面举的例子,“在原著里,地球的刹车时代用了42年,行星发动机开动了42年才使得地球停下来。而木星氢气与氧气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够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改变地球的速度,这是一个更加惊人的力量。”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相信木星的大气层爆炸,造成的后果,居然只是在地球落下一层碎陨石,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大的破坏力。看看木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就知道了。难道不是小半个地球都被削掉吗?洛希极限是开玩笑的吗,还能发动机全部重启成功?
地球人啊,你哪来的自信!
所以,当主角提出引爆大气层的想法上传到空间站时,AI莫斯说,人家以色列团队七个小时之前就提出过方案了了,我花了0.42秒算了一下,不行,地球生存机率为零。
这是一场胜算无限趋近于零的赌博。输了,就赌上全人类的命运了,而且连空间站的基因库、人类文明的火种都会完蛋。至于后来居然成了,而且地球没有什么大的伤亡,那就是主角光环起作用了。
科幻设定过于天真。
不过,灾难片中大开金手指,让不可能活着的主角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全人类因此有了希望,是一个常规操作。这方面,就算最一流的硬核科技《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等,也不可避免。我觉得这是一个BUG,但放在同类型的科幻、灾难等组合当中,并不算多大的败笔。
但有意思的是,我看微博上,大家争议《流浪地球》的,并不是它真正的毛病,而是一些电影之外的东西。
这才是中国电影界非常有趣的一种生态。
3/3
我收集一下,微博里争论的点有哪些?
首先,居然是《流浪地球》是不是仇女?
理由就是:“爸爸一开头就把地下城居住权给了儿子和姥爷,让重病妻子留在地面等死;妹妹角色从头到尾只会添乱,连自己头盔都要别人帮忙戴,绝望时只会喊救命;女护卫完全没有用,任务失败只会开枪添乱,最后直接死了烘托一下气氛”。
结论:女性不强,所以它是仇女电影。
这么说的人,应该是没有认真看电影。
首先,刘中校(吴京)家里只有两个名额进入地下城,如果给了四岁的孩子和重病的妻子,那么妻子的爸爸(姥爷)就没法活着;而孩子太小,妻子很快就会重病死去、孩子也很难独活。这是一个艰难选择。——而且,孩子长大以后,因此恨爸爸。刘中校的选择被谴责了。
其次,这个妹妹并不差,她只是一个初中生,她已尽力帮助他人了。结尾,如果不是她用情感和希望,联系了成千上万的救援队伍重新返航,重回世界各地的基地实施新救援,你觉得靠最后这几号人,能够重启新计划吗?所有人本来都已决定回家看亲人等死的。
。很多观众,认为只有技术和体力才重要,不是的,学会使用情感链接,同样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因为有情感与爱,刘中校又何必送死?——妹妹的作用,很关键。
而女护卫也做得不错。她喝止熊孩子、救人、敲醒队长、救孩子,比其他几个男队员出色多了。她开枪熄灭火石,是为了让队长不要再无意义地往前走了,因为杭州地下城已毁,杭州发动机已开,他们的目的地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可队长有些情绪过于激动了。这是避免牺牲的办法之一。这是理智了。而且,她只是受伤,并没有死。
相反,其中的蒂姆才是整天疯疯癫癫的,李一一虽是技术核心,但也经常一惊一乍,情绪波动很大,完全没有英雄应有的风彩。这算不算黑了男人?
其实,这是一部人物群像,真正的主角是各种各样的机械和大反派——木星。人物被设置成各种符号,有叛逆的中二少年,有小痞子,有胆小鬼,有沉稳的执行任务主力,有技术天才,有为救人牺牲的,有坚毅的女战士,也有软萌的小妹妹……人物形象各不重复,但又不可避免的符号化、功能化。这是灾难片的通病。
如果批评人物扁平化,我还可以理解,说仇女?剧中女性角色少,但戏份并不少,形象也很正面。质疑者大概是认为只要女性不是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实施营救、施展抱负,就是错的吧。
人物确实单薄,不过一部片子已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更复杂的人设了。再多,这片子就无法在两个多小时之内刹车了。这也是工业化的商业片中最经济的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历险过程当中。
另外的两个讨论,说来话更长了。
很多人反感吴京。被他的《战狼2》打的“鸡血”给伤着了,也在真人秀中觉得他不够尊重妻子。
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刘慈欣,因为他的小说里,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2年前,刘慈欣与科技史学者江晓原辩论,他假设,如果世界末日,只剩下他们俩和现场一位主持人美女,“我们三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我们必须吃了她才能够生存下去,你吃吗?” 江晓原说不会吃,但刘慈欣说会吃。“因为你要的是文明,我要的是生存。”他套用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由于对这两位主创人员的不满,让不少人对于《流浪地球》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
我也对我列出来的吴京和刘慈欣这几点言论,特别不满。仿佛还闻得到鸡血味和烤肉味。不过,《流浪地球》并没有体现出来他们的这种价值观——因为,它不仅不社会达尔文,相反,还为了救年迈的姥爷、牺牲了一个精壮的救援队员。而刘中校,更是为了儿子,为了那个快要废了的地球,把装满了人类优良基因库和生存物种的整个空间站自爆了。
很蛮不讲理,很不经济不划算。但是,这就是朴素的人类感情。
很没有大局观,很没有家国观念。但是,就是感人。
你也可以把这称为“文明”。
这是一反吴京和刘慈欣之前的人设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万一一百年后太阳真要膨胀爆炸了,用驾驶地球逃跑这一招,还是不管用啊。
从网上,我看到了一些被删掉的片断。如果有这些细节,人物一定是更丰满,逻辑更通顺的。
中国科幻,可以加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