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6分到7.2分、6.4分和7.3分,哪些原因成就《叶问4》触底反弹
叶问作为李小龙的师傅受到了极大关注,作为一代宗师,叶问IP已经出产了十几部作品,其中叶伟信导演的《叶问》系列最受瞩目,叶问不仅仅是咏春拳的代表,还是第一位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集大成者。
2008年第一部《叶问》问世时,豆瓣评分达到7.6分,到2010年第二部《宗师传奇》时取得7.2分的评价,虽有下滑但却广受观众喜爱,其中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武术精神感动了一代人。到2015年的第三部时,尽管有迈克·泰森和张晋的加盟,仍然难挡颓势,取得了6.4分的及格分。纵观以上三部,叶问的形象已经逐渐趋同化,影片也从关注内心成长衍化为只要能打就可以。随着观众对于叶问招式的熟悉和了解,审美口味不断提升,因此想要真正表现叶问的武术精神还需要更强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
作为甄子丹出演的最后一部叶问作品,显然导演想要呈现一个多元化、有血有肉的叶问,这一初衷和当年拍摄第一部时如出一辙。只有感动到导演的影片才有可能感到得了观众。目前五天破四亿元的票房成绩和7.3分的口碑证明原先那个阳光有正义感的叶问又重新回归观众视野,叶问系列也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之所以《叶问4》能够大获全胜,与剧情和人物设计有莫大关系。今天,我将从这四部电影的剧情走向、亲情展示、武术精神和武打场景四个方面分析影片连续占据单日票房榜榜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01、从佛山起家到定居香港再到美国求学,视角的转换带动主旨从抗日到自强不断升级,弘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叶问4》既然为完结篇,必须要让故事形成闭环,但系列IP要想取得高票房,不仅要让吸引粉丝的关注,更要让不了解叶问身世的观众有所感悟,因此要求编剧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更好地自圆其说。
《叶问1》时,叶问发迹于广东佛山,在当地他是数一数二的拳师,所以当拳师金山找来到佛山开拳馆时,打遍了所有高手之后,路边的摊主说,连叶问都没打过,怎么可能是第一呢?可以看出叶问是不问出处的侠者,他痴迷于武术却不以胜负论英雄。
当他听到了金山找的名号时他并不急于表现,在他眼中,武学是一生的修行,并不在于一招一式,而是在于精神的延续。所以推动剧情前进的是时代格局,1937年的侵华日军构成了时代更迭的主要矛盾,这时的叶问被时局所困,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当所有的拳师都渴望利用拳术赢得生存的白米时,他默默坚守,从这点上来说,叶问沉稳老练,不争一时之先,有极强的原则性,这种原则性贯穿在这四部作品之中。
当三浦将军杀害武痴林时,武术违背了最初的精神,叶问挺身而出,以一敌十,他要出的是心中的恶气,绝不向日军低头,这种强烈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每个有骨气的练武之人向往的境界。
到了第二部时,为了生计需要,叶问一家来到香港,尽管他拳术精湛却不得不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社会。以洪震南为首的固有势力对他的生活形成巨大挑战,要想不同流合污必须有所舍弃,第二部的主旨都围绕在“精神不能输给外国人”这一层次上。为此,平时低三下四的洪震南在拳台上宁死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这种精神的升华带着观众重回“东亚病夫”的年代。
这种无端的指责想要被打破,与叶问融入当地生活是极为相似的,所以当洪震南倒下时,叶问站起来了。他要捍卫的是中华武术的尊严和世界上对中国人歧视误解的澄清。
第三部分数之所以评分不高,一方面是长期积压的审美疲劳,当观众欣赏完对战三浦将军和外国人龙卷风之后,影片回归到正宗咏春的争夺上。同为中国人,张天志的出现背景仍然是在洋人治理之下,法制环境非常不健全,这时仍然追求武学上的胜利显然让张天志的境界差了一些。另一方面则是导演过于强调咏春的强大,连面对泰森的重拳都能轻松化解,会让观众产生游离感,似乎咏春是所有武术之王,显然这有刻意拔高咏春之嫌,也必然会遭到观影效果的反噬。
在《叶问4》中,我们看到叶问回归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中,他也有老去的一天,在第二部时他说过,“现在能赢,过了二十年还能赢吗?”显然衰老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叶问出国是想让孩子出国读书,剧情不断推动他向前,中华总会万会长阻挠他儿子求学,使他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寻求帮助并尽力保卫本国武术颜面,这合情合理的剧情再加上真实可信的排外情节,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叶问之战可以说是不得不战,也必然是拼死一战。
他面对的对手不再是普通士兵、武术家和拳击手,而换为了特种兵,并且是特种兵中的佼佼者。在这种情况下,胜负尽在毫厘之间,他们比拼的不再是拳脚而是家国情怀和武术精神,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肩负起国家形象的重任。
从主旨升华上来看,《叶问4》达到了四部作品中的最高点,它关注的是每一位海外游子对于家乡、家庭和亲人的思念,武术成为了一种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更具看点。
02、从两口之家到四口之家再到形单影只,变的是时代更迭物是人非,不变的是浓郁的亲情和思乡之情。
叶问自始至终都将家庭看的高于一切。他并不是怕老婆,而是尊重老婆,这种典型的中国好男人形象很具有代表性,而他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代中国人的凝缩。
在抗战之时,武术成为他保护家庭的最为重要的武器,很多人流离失所,但是叶问没有。在香港过渡时,武术成为他安家立业的保障,很多人生活困难,但是叶问没有。在抗战结束,生活富足之时,武术成为他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很多人内心空虚、无所事事,但是叶问没有。
从第一部的两人到第二部的四人再到第四部的两人,叶问也在成长,他关心家庭、事业、孩子,可是疾病带走了爱人,也在蚕食着他的生命。在四部作品中,凸显亲情最多的就是第三部和第四部,但是侧重点却不同。第三部时,叶问关心的是叶正的安全,这是一个父亲下意识的爱。而到了第四部,叶问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前三部遗留下的严重问题。
当叶问专注于事业时,对于家庭有所忽略。在前两部中我们发现叶问并没有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第三部中叶正总是惹是生非,并且因此引出黑恶势力与学校之间的争斗。而到了第四部中,叶正则像李小龙一样既叛逆也爱打架。这种性格与缺少父爱有很大关系。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孩子出现叛逆行为,那么一定与家庭环境脱不了干系”。
虽然时代在变迁,叶问的地位在提高,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与日俱增。这恰恰与现实社会中的压力密切相关。每个人从结婚开始,不仅要承担儿子、丈夫的责任,更要逐渐成为父亲和老师,对于叶问来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武术家,却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因此当他发现时日不多时,内心最关注的就是唯一在世的儿子。
当叶问在李小龙的邀请下出国考察,不仅每天按时给儿子打电话,还起到了保护华人的作用,这种榜样作用在前三部之中很少展现,也没有给予重点的展示,但是在第四部中,万若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对父爱的强烈渴望,而这一点恰恰是叶问和万会长欠缺的。他们都关注对于武学造诣的追求,却没有为孩子做出家庭的良好示范。
在身处异国时,面对不公平,叶问仍然如第一部一样挺身而出,观众们都能感受到他对于儿子和祖国的思念,这种思念化为了他努力的动力,也让他的隐忍付出更有价值,浓郁的父子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让每一拳打的都格外生猛,也更加感人。
03、拳师以拳谋生,咏春拳代表的不光是谋生的手段,更代表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武术精神。
叶问前两部将他塑造成了民族英雄,这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面对国耻家恨,即使是一代宗师也很难置身之外,所以叶问的存活是一种幸运,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他见证了太多的同胞去世,也目睹了羸弱中国的备受摧残,所以在他心中,他很明白要想受人尊敬,必须要强大自身,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咏春拳上,影片每一部都出现了他面对木人桩练拳的场景,在每个大侠的背后都有无数个独孤的夜晚。要想武术上有所精进,他放弃了亲情和钱财,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第二部中,他不仅收很少的学费,面对贫困的学生更会倾其所有的帮助,在生活上他并不富足但是他精神富裕。这代表的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武学精神。
在第四部,他和万若男说,面对不公平,他必须要这样做,这是学武之人的品性。就像海明威说过的“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他并不害怕失败,但是连战斗的勇气都丧失,那么学武的意义都不存在了。
在第三部中,我们看到了叶问和张天志的惺惺相惜,他们在面对黑恶势力时是抱团的,在他们心中有着对公平正义的天然崇敬,这是他们的初心,可是当一切困难过去时,他们却还要争夺第一。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他们追求的是武学上的精进,每一天都是进步的,这才是武学的最高追求。
张天志输了吗?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第四部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总会,他们不愿惹是生非,做事低调,这些都是中国人宝贵的品德,但是当列强一而再再而三的欺压时,“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第四部告诉我们的就是抗争。当祖国强大了,人民富足了,该争取时就需要表现出属于中国人的精气神。
不得不说,从第一部为生计烦忧到第二部为事业拼搏再到第三部为咏春正源再到第四部为祖国争光,咏春拳是贯穿整个系列电影的主线,却也仅仅是一个工具,真正感动观众的是在时局变幻时中国人体现出的不变精神:自强、自立、自重、自信。叶问的弟子李小龙传承的也是这种精神,从实质上来说,教外国人拳术并不可怕,因为术可学,道难寻。叶问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他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自身的经历,这些宝贵的财富才是他的力量之源,让他更加的强大。
04、拳拳到肉的车轮战塑造出以柔克刚的硬汉形象,一气呵成的连贯故事将打斗场面连续升级,既注重人物塑造,也关注内心情感。
在四部作品中,叶伟信采用了不同拳种、武器、场所的变换,比如第一部中的空手搏斗,作为开篇作品观众们被袁和平的咏春动作所吸引。而三浦将军作为日军的代表是一位武痴,他代表的是日不落帝国的空手道精神,同为永不言败,但是三浦将军却输了,最后一场打斗成为本片的灵魂,这其实表现出的是叶问常年累月的积累和对咏春不懈的探索精神,所以当正义和邪恶交锋时,这种比拼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就是三浦学艺不精,必然性就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比拼动作中第一部是最弱的,但是对于叶问的成长却是最用心的一部,他象征着中国人民依靠武术精神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和崛起。
当到了第二部时,叶问有了徒弟,这时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在和洪震南比武时,他属于少壮派,年轻力壮,与上了年纪的洪震南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前半部分的打斗属于热身,与拳王龙卷风的决斗也并不局限在武术精神上,而是另一次民族气节的升华。在这里除了凸显咏春的微妙变化外,还加入了对于对手敏锐的观察以及永不放弃精神的体现,中外不同拳种的对决让打斗非常精彩,满足了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和民族感。
第三部则侧重于与黑恶势力的对决,同门学生面对武学也会因为心思不同而误入歧途。这彰显的是武学的精神:惩恶扬善。在与张天志的对决中,先后使用了木棍、双刀和拳的比拼,他们代表了同宗的武学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咏春总会有第一,但这个第一只是形式上的第一,真正的强者是内心的强大者,而不在于招式的胜负。
对于胜负,在第四部中更加突出,尽管没有人因为武术而致死,但其实每一场比试都是生死之战,第一部的空手道再次回归观众视野,这次没有采用眼花缭乱的比武方式,而是回归到第一部的擂台制,胜负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失去战斗能力,所以在格斗技法上,这一部的镜头视角切换更加频繁,不管是特写还是远景亦或是对决场面,这部电影的水准都是高于其它三部的。最终的结果也是惨烈的,叶问付出了一只胳膊的代价才勉强获胜,这种丢车保帅的做法很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想有所得必有所失。影片遵循的也是这个道理,叶问得到了儿子的真心相待,而失去了身体的健康。
结语:
《叶问4》未局限于之前的故事情节,而是另辟蹊径讲述了叶问垂暮之时的故事,他没有借助李小龙的帮助,采用“以眼还眼”的复仇式剧情为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属于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武学精神。
每个人终有老去的一天,当叶问有一天看到,这个世界上仍有超过200万人学习着咏春,他的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传承,他应该是欣慰的。真正的大师并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取胜,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当叶问选择了咏春作为毕生追求,也注定他的一生是孤独跌宕的。这四部曲为我们完整展现了叶问的一生,第四部作为终结篇实至名归,精神可赞。只要拥有了这种精神,每个人都能无往而不利,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在世界的舞台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