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后丢掉日程表,利用APP规划上班时间做新一代时间管理者
在家办公这段时间有位老同学由于过度疲劳,天天从996变007,导致免疫力低下,生病住院了。这位同学在我印象里一直以刻苦著称,毕业进入500强企业工作后,他依然是个拼命三郎。她的日程表填充的很满,从早上5点安排夜里到12点,而实际上把所有计划完成到真正休息都是夜里1、2点。去医院看她时候,她抱怨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地进行了时间管理,为什么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像我同学一样,很多职场人由于感觉时间不够用,他们超乎异常的勤奋,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最后却被一张满满当当的日程表逼得过劳。
我们都期待能最大化地利用时间,甚至希望每一分钟都能高效有力。可如果你的所谓时间管理是建立在随手可见的便签条与备忘录上,是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表,或者是按照轻重缓急的优先顺序制定了的却仿佛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各种目标,甚至因此牺牲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牺牲了身体健康,那么你就该看看自己是否误解了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让我们拥有更多时间从容生活,而不是被各种刻板的工具束缚住手脚,每天疲于奔命地完成各种打卡,那就背离了我们学习时间管理的初衷。
什么是新一代的时间管理
翻看时间管理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到时间管理理论分为四代。
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第四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这个观念是柯维博士提出的,原文为:It recognizes that “time management” is really a misnomer—the challenge is not to manage time, but to manage ourselves.
今天作者就从第四代的时间管理理论出发,教大家如何利用APP做好时间管理。
利用APP进行归类,重点关注第二象限事务
既然重要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自我管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管理自己呢?史蒂芬·柯维博士为了更好的解释他提出的“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引入了著名的时间管理矩阵。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出了根据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将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归类到四个象限中,然后强调应该把时间更多的放在第二象限上,即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第二象限的事务是高效个人管理的核心,这个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不紧迫,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建立人际关系、规划长期目标等等。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自律、自制、平衡,达成我们的愿景。
这里,推荐一款APP“高效Todo”,它的特色是基于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的软件,把需要完成的事情按四象限时间管理法进行分类,并在APP首页显示。每次打开APP就清楚自己需要优先完成的事情。可以给待办事件设置开始和启动时间,并且有提醒功能。与同类APP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启动首页的四象限界面了,非常清晰美观。
四个象限的划分主要是希望我们更多的关注“要事”,减少在烦事上的投入。所以我们拿到一件事可以先判断下,如果在2分钟中可以解决,那么马上解决。如果“要事”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完成,那么可以将它拖到第一象限,并设置一个时间节点进行提醒。
利用APP简单规划,切勿精细安排日程表
很多人都习惯做每天做一份精细的日程计划,似乎安排到每一分钟就能利用到每一分钟,然而花大力气去做详细的时间计划,就相当于你把精力都投入到整理中,而整理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
有人做过时间管理的实验,把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大学生生分成三组。第一组不做时间管理计划,第二组做每周计划,第三组做每天的计划。
结果是做每天的计划的那组的学生,学习时长变得越来越短。原因是每天都需要拿很多时间来计划,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本没法完全按照计划干活,总有一些临时性事情发生打乱计划。于是由于没有完成计划而内疚,内疚导致自责,自责导致自尊水平下降,自我怀疑是不是干不了事,然后就变得越来越糟糕。
所以这种细致的,叫作工匠化的时间管理的方法,使得效率变得更低,更没有动力。有效的是哪个呢?不是那个没有计划的,而是那个做一个月计划的。
所以我们不是说不能有计划,粗一点就好了,不要为了计划而精雕细琢,把自己逼得像个机器人一样,每天必须做什么事,做不完就不睡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反而导致效率大幅下降,身体也容易出现过度疲劳。
这里推荐“滴答清单”这个APP,它有多种日历视图可以选择周视图,月视图,重要事项安排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将某一天必须完成的事输入进去,或者有些事情比较复杂,可以分成多个阶段性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到其他日期里。这些事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生活,但是一定是必须完成的。
有的时候会有一些突发性的临时事情,打乱我们的日程安排。但是这样的日程安排里不会因为太满而不可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今天的剩余事项。
利用APP专心投入,快速进入心流高效时间
每个人都有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段,它是一种生产资源,是一种产出平台,但凡我们浪费掉了这一重要的资源,就等于变相的浪费掉这一整天的生产力。如何正确地运用与释放自己一天当中的精力,才是其个人能否高效利用时间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有效时段不被打扰地做一些最重要的事情,那么1个小时可能抵过1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这1小时比3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定义为心流,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他曾描述道: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通俗点讲,心流就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自媒体人在写稿时、程序员在敲代码时、设计师在做图时等都可以产生心流,而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
在精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做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容易达到心流的状态,不但高效,而且会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到1小时的“不被干扰的时间”。
这里,推荐的时间管理的APP叫“Forest”,功能就是接在你需要专心学习的时候,点击“开始”按钮,用种子种植一棵树,然后你就不能使用手机了,你滑动手机的话树会死掉。
如果你能坚持到你设置的时间,如30分钟内,你不去解锁手机,你就会收获一棵树。可以用于帮助我们专注地投入精力处理重要的事项,不被手机里不断的来电,各类信息打扰,更容易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
利用APP设定清单,规划固定时间完成重要任务
人的大脑记忆在一定时间内容是有限的,不要相信所有事情发生之后,你依然能清晰的记得,通过使用这种清单类型的APP能够让你释放大的储存负载,让大脑能够更加专注的用于思考,这类APP所依托的原理是GTD。
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事情移出来,然后整理安排去执行。
有些人将自己的任务列表列得密密麻麻,其中包括了开会、写材料、回电话等超多详细任务。一整天里,他们都再被任务列表追赶,好不容易将一整天的工作忙完,但无法避免头晕眼花,自然更不知道获得了什么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更不用说我们今天是否足够成功。
我们需要使用任务列表来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自己视为任务列表的奴隶。面对着紧凑的清单,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小时候玩的电子游戏魂斗罗每局结束那个“老怪”一样,我们也应该在每日任务计划中找到那项与你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强关联的任务,设为最重要任务标注出来,并规划出固定时间完成。
为什么要设立最重要任务?原因有四点:一是有利于帮助我们界定成功;二是有利于愿望达成的过程中增进信心;三是是完成任务的底线有助于调整计划;四是有助于节省大量的回顾时间。
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用的一款APP叫“Pendo”,界面可爱简洁,一条时间轴自上而下位于屏幕正中直接清晰,时间轴的左右两边可以设置日程、备忘等多种方式,记录稍纵即逝的想法,并且包含工作,旅行,学习等多种标签轻松区分你所记录的东西的性质。现在我的To do list都是写在Pendo上,做完一样划掉一样,感觉特别爽!
后记
时间管理,不如说是生活管理。时间的流逝总在指缝之间,无法把握。但是如何让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女儿,作为员工,如何将生活与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朝向预先设想的愿景不断靠近,是可以掌握的。
计划的思维力,实施的行动力,我们就是要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