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出国打工创业,他开启了中国人在国外零售业的“黄金时代”

  陈坚,29岁时出国打工创业,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再到葡萄牙,最终回到中国,经历过餐馆打工,集市摆摊和进出口生意经营,生活艰难且充满挑战,但陈坚却凭着温州人独有的嗅觉,在商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一番事业。

  上世纪80年代,在陈坚看来是中国遍地黄金的年代,下海一时成为潮流。而与之相当的另一股潮流则是出国。

  1985年,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出国热潮席卷全国,据了解,第二年自费留学人数就突破了10万人。

  在父母的建议下,陈坚也选择了后者,不过,偏远的澳洲西海岸城市珀斯没有留住陈坚。

  到了悉尼,陈坚出人意料地利用一年的留学签证学起了烹饪,“为了不饿死。”此后又辗转匈牙利、荷兰的陈坚最终落脚在葡萄牙。也是在这里,他的专业市场梦成型了。

  1992年,来到葡萄牙的陈坚发现当地的商品流通领域被印度人垄断。那么多的中国商品,那么大空间的市场,没有中国人在做,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抓住机遇,陈坚开始从学做小买卖着手。跟着葡萄牙人跑集市,看当地人喜欢中国哪些东西。

  当时每个城市都有一天时间可以让大家自由摆摊做买卖。大多是与生活相关的服装、小电器,交一点管理费就行了。

  就这样,每个礼拜的上午,陈坚坐着公共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拉着从印度人手里买来的货物,拿着小桌子,开始做买卖。

  陈坚介绍说,他卖的大多是手表、闹钟、打火机这种,葡萄牙人很喜欢。依托于家乡温州——这个浙江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1993年到2000年期间,陈坚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大,并在葡萄牙北部开办了第一家中国人的进出口商贸公司,开始涉足专业市场。

  随着陈坚的生意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葡萄牙华人开始加入其中。2000年,陈坚开始转做专业批发市场,他在葡萄牙的第一个“中国城”开幕。

  2002年,在里斯本郊区再建了一个“中国城”。他在葡萄牙的批发零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开启了中国人在葡国批发零售业的“黄金时代”。

  陈坚,国外辗转多年,从做进出口生意起步,到在葡萄牙开创“中国城”集团,成功在商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一番事业。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