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外星人》这部电影,拓展了科幻电影和喜剧电影的边界
《疯狂的外星人》这部电影并没有把这个职业尊严问题讨论得多好,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角度是不错的。和开心麻花几乎万年不变的钱主题做了小小的区隔。 黄渤十万都不肯卖猴,最后非要把猴拿回来,他真的是爱他这个职业的,虽然客观来说,他未必做得多好。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否存在热忱从来不是很多人择业的理由,而且在知乎这个环境,你说你是出于热忱而去择业,还有可能被人取笑。
在这个电影中,我看到黄渤这个耍猴的坚持,真是非常难得。就喜剧的表现来说,我觉得很接地气,其中的笑点并不尴尬。笑点的一个来源是鄙视链上方遇到下方的时候,因为傲慢和无知导致的愚蠢和可笑。鄙视链上游者由于傲慢会对下方的亚文化无知,反而在某些冲突中完全落败。所以外星人失去了神力后,直接被黄渤身体教育得明明白白,没有脾气。后来附生到猴子上后被猴戏耍得没脾气。
歪果仁由于不知道世界公园这个神奇的中国特色,只能满世界乱跑。文化差异是主打的点,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不少中西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我很能get到这个点。黄渤这个猴王其实在里面演了两次猴戏,一次是在中国观众面前,一次是在美国人面前。第一次是惨淡收场,因为中国人知道这个。第二次是利用文化差异和外星人玩了一次狐假虎威。
黑人特工说粤语的时候我笑得很开心,因为我在香港住过很长时间。我的老家(一个温州的小镇)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不多,电影是其中之一。我在那场上座率不错,在观影过程中,笑声此起彼伏,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应该能接受这个电影的。关于疯狂的外星人:1.地球人耍外星人,中国人耍外国人,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百试不爽。某些时间我甚至会有种错觉。
无论是耍人的还是被耍的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2.电影开篇就为整个故事构建了层次分明的阶级壁垒(外星人、西方大佬、小市民、耍猴的),然后神奇地把鄙视链揉成了鄙视环(用驯猴的方式“驯服”外星人简直是个天才idea),最后几番乱斗则彻底打破了所谓壁垒,无论身处鄙视链的顶层还是底层,统统碎成一地笑柄。3.而这种解构,在精神气质上与原作者刘慈欣笔下的世界倒有几分契合(虽然原著和电影在情节上的关系确实不大)。
挣脱地球上人类文明某些鄙俗的桎梏,把眼光抛向星汉灿烂,在我看来这是大刘的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之一。4.以黑色幽默著称的宁浩这次发挥依然未失水准。除了惯例的以下克上的反鄙视和玩弄,模版式的“油腻套近乎”被应用到这种地步而不显尴尬,不得不说导演和演员都很强——别觉得不以为然,小市民既不好拍也不好演。5.也别觉得这就是个蹭科幻热度的喜剧片,虽然逻辑硬伤的存在不可否认,但它无疑同时拓展了科幻电影和喜剧电影的边界。
也为我们提供了表达文化自信的新范式——你很难在好莱坞看到这样出现、与地球人这样相处的外星人,不是么?6.所以片子虽然看起来很扯其实是假扯,但结尾看起来很扯其实也真的很扯。至少我觉得没收好,好像前面绷着的弦忽然就松了,有种难以言明的垮。7.影片里的各种致敬就不说了(ET或者喜剧之王什么的),就是不知道结尾外星人大哥耍的那通棍子算不算是对“贺岁档必有猴”的吐槽。(此处不许开六)8.当然,如果你看电影只为图个乐呵,不想分析这么一大堆东西,那么这部片子依然是不错的选择。宁浩+黄渤+沈腾,这三个名字搁一块儿我都能傻乐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