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贪婪,如《沉默的羔羊》剖析的一样,我们贪图所见所闻的一切
How do we first start to covet?
我们怎样开始贪图的?
We covet what we see every day.
我们贪图那些每天见到的东西。
01
在惊悚电影史上,《沉默的羔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
《沉默的羔羊》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同名小说,由乔纳森·戴米执导,朱迪·福斯特、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实习特工克拉丽斯为了追寻杀人狂野牛比尔的线索,前往一所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汉尼拔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将其击毙的故事。
1991年,《沉默的羔羊》在美国上映。1992年该片获得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5项奖项。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该片只出现了16分钟,成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最简短的表演。
02
我接触到影片是在工作后,同事知道我喜欢电影,向我推荐的。起初知道是惊悚题材的电影,以为会和其他惊悚电影一样让人心底发寒,但看完电影后,更多的是佩服编剧的才华和演员的素养。
影片并不像同类题材电影只是为了让你感到害怕而已,当然,片中的汉尼拔博士和实习特工克拉丽斯等人物塑造的都很成功,只要放上一张图,就会达到不寒而栗的效果。
而影片中最令我感悟良多是其中的台词,要有怎样的阅历和智慧,才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How do we first start to covet?
我们怎样开始贪图的?
We covet what we see every day.
我们贪图那些每天见到的东西。
而现实中,我们的欲望和需求,也的的确确就是从自己身边的感受到的事物开始的。
同事买了新车,自己也想要买上一部车;
同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表扬,自己也想要考上好成绩受到嘉奖;
隔壁家的姑娘每天都穿的时尚靓丽,自己也要多买买买来装扮自己;
县委书记贪污收受赃款,底下的办事人员也层层抽丝剥茧;
拆迁户壕购小区套房,自己感叹命运的不公;
……
前两天,听我姐说到,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中,有一个姑娘到现在为止,没有离开过现在生活工作的城市。起初,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后来一想,感到很不可思议。
事情缘由是向她问火车站的位置,她回答居然不知道在哪——她从上学工作结婚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她年纪也不大,30多岁,这个年纪的女性很多人都去过很多的地方,不管是旅游还是工作上的出差。
而交谈到最后,还是离不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房贷、车贷、孩子上学……这些束缚每一个没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的枷锁。
其实,她没离开过这个城市,并不代表她不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试问谁没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在权衡了现实的种种压迫和无奈后只能选择苟且和挣扎。
我想年度热词“佛系”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都散发着各种各样的贪图和欲望,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些是龌龊污秽的,有些是催人奋进的,有些是颓废堕落的……“佛系”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对残酷现实的妥协和委曲求全,当有更好的选择时,每个人想必都会放下身上的“袈裟”。
但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欲望构成了这个世界,并推动着这个世界前进的齿轮,永不歇止,就像电影《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向令狐冲说的一样,“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
换句话说,只要有人的地方,也就永远有各种的贪图和欲望。
每个人都本能的拥有着需求,而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正是不断的促进和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