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啟示錄:如何應對直播新挑戰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民眾上下同心,當前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時期。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夾雜各類亂象,攪動輿論,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將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內容優勢,給出“人民解讀”、“人民方案”,推出策劃《疫情啟示錄》,陸續從金融科技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區塊鏈技術解決公益信任問題、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效能、重大疫情中如何做好信息的發布、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重大疫情發生后潛在輿情風險如何評估及防范、重大疫情中的謠言處置機制、重大疫情中的新聞直播的挑戰、網絡社會情緒的監測及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度分析,以饗讀者。

  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當前當有所深思,方能推動社會治理之進步。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公眾高度關注疫情最新情況和防控工作進展。人民網、央視新聞等媒體集中發力,現場直播連線、“慢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建造過程等報道方式具備臨場感、即時性、參與度等優勢,滿足了疫情緊迫下,公眾對“一手信息”的強烈需求,將前方與后方緊密地連接到一起,促使輿論場中出現一些新變化、新特點,也對政府部門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時,經驗表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往往給信息公開工作帶來積極轉變。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倒逼政府信息公開加速立法,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等。這次疫情中,政府部門和權威媒體在直播領域頻頻發力,受到普遍好評,或將對后續產生深遠影響,促使直播成為常態化、長期化的信息公開方式。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學專業主任方毅華近期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即表示,“即便這次疫情過去,以后也還會有‘慢直播’這種形式存在,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觀眾對生存環境的關切、對超過自己專業領域的求知欲永遠都不會減弱。”

  輿論場呈現新特點

  一是直播中暴露出的問題觸動輿論神經。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開,武漢不時傳來醫療物資緊缺的聲音,主要承擔捐贈物資接收與發放的紅十字會成為輿論關注焦點。2月1日,央視記者到武漢市紅十字會存放物資倉庫進行探訪直播,受到保安阻攔,1300萬人注視下,央視直播被切斷,記者被趕了出去。同一天下午,上游新聞在武漢市紅十字會國際博覽中心倉庫外直播時拍到,一名男子從國博中心提出一箱3M口罩,放入一輛政府公務用車的后備箱。記者追上前詢問,司機稱,領取的物資是給領導配的。兩起事件造成輿論嘩然,多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公眾批評聲音不斷,紅十字會一時陷入輿論漩渦。

  二是公眾對信息公開滿意度的閾值提高。央視頻直播雷神山、火神山建造過程,多家省級媒體聯動直播各地復工復產情況等,實現了由“結果公開”到“過程公開”的過渡,更有助於連接事實與邏輯,最大限度逼近真相,受到廣泛好評。輿論關聯紅十字會相關事件,認為“捐贈的款物去哪了,也該有個‘雲監工’”。《工人日報》評論認為,慈善組織不妨也開通在線視頻監控入口,讓網友有機會對各類物資流轉情況進行“雲監工”。這樣,既可以滿足民眾知情權、監督權,也能確保慈善操作高效、透明、公平、合理,確保把每一分錢、每一份物資都真正用到刀刃上。可見,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加碼升級,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圖文報道、多級傳播模式,而是追求真實性和在場感,對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網友互動一定程度上消解緊張氛圍。火神山、雷神山建造過程直播中,超9000萬網友在線爭當“雲監工”,大家在評論區熱鬧地回復,表達著對這種直播形式的新奇感受,也表達著對戰疫一線的關心與期盼。很多人在評論區給施工機器起了昵稱:“藍忘機”“叉醬”“歐尼醬”“小黃”等等,並做成表情包圖片,在社交網絡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者曾祥敏、劉日亮指出,移動互聯時代的“慢直播”,“除了傳遞信息、滿足用戶的視覺美感需要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陪伴式社交”。也有觀點認為,直播互動可以讓觀眾把無法完全理解的公共事件化約到相對易懂的一系列符號當中,比如給叉車、挖掘機起名等,實際上消除了網友內心的不安情緒。

  多措並舉提升應對能力

  一方面,直播賦能輿論監督,倒逼治理能力提升。公共突發事件是一面鏡子,會映照出已經存在,只是一直被忽略的問題,而當多家媒體直播的聚光燈匯聚在一起時,這些問題就會走進公眾視野,接受全盤審視。整體看來,掐直播、搬口罩等事件凸顯出相關部門在工作能力和作風方面存在問題,其根源還是在線下。網絡直播延伸了輿論的監督觸角,應倒逼相關部門檢視自身行為,補齊短板不足,在疫情大考中真正提升治理能力。此外,兩起事件主體均為一線工作人員,這意味著在公眾對直播現場感的強烈追求下,一線工作人員的出鏡機會大大增加,以往相關負責人、發言人主要接受記者採訪的常規模式可能發生變化。對政府部門和一線工作人員來說,這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政府部門可從完善制度、制定預案等角度入手,做好接受媒體採訪、現場直播的准備。其次,輿情素養不應只是領導干部和宣傳系統的“特殊技能”,網絡直播賦能全民監督的背景之下,需擴大輿情培訓范圍,確保一線工作人員也具備相應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發展利用政務直播,主動作為化危為機。新冠肺炎疫情中,直播受到廣泛歡迎,進而促使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抱持了更高的期待,或將使得直播在未來的信息公開工作中獲得更多應用。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可以此為契機,將政務直播搭建為政府部門與公眾互動、解決問題的重要渠道。事實上,政務直播在司法、交警等領域的應用已經顯示出良好成效。司法部門是率先使用政務直播的部門。目前,庭審直播成為慣例,讓公眾認識到,庭審不是走過場,讓網民能“身臨其境”看庭審。早在2016年,公安部交管局啟動了為期1個月的“全國交警直播月”活動,通過大范圍交警執法直播,把交警日常工作場景直觀地呈現給公眾,既促進了交警執法規范化,群眾也可以在直播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到交通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這次疫情中,杭州紅十字會邀請杭州電視台綜合頻道和浙江新聞頻道全程直播捐贈物資入庫、出庫流程,吸引大量網友紛紛點贊,呼吁其他地區慈善組織前來“抄作業”。

  這提示政府部門,在確保信息安全和不影響正常辦公的前提下,可以酌情考慮開通一些在線視頻監控入口,讓網友有機會對各類情況進行“雲監工”,呼應公眾日益提升的信息需求,也能擴大影響力,塑造自身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本身的互動性吸引一些年輕網民群體對政府部門、權威媒體的直播內容進行二次創造,客觀上有利於增強傳播力,提升公眾對政府部門的好感和信任度。但若過度也可能導致核心議題失焦,甚至消解政務直播的權威性、嚴肅性,反而不利於政府部門的形象構建。因此,政務直播開展過程中需明確議題、定位,謹慎“出圈”,讓該活潑的盡情活潑,該嚴肅的保持嚴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陳昀)

  疫情啟示錄系列文章:

  疫情啟示錄:金融科技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疫情啟示錄:大數據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應用

  疫情啟示錄:區塊鏈技術助力公益慈善更透明

  疫情啟示錄:全媒體環境下如何有效進行基層輿論引導

  疫情啟示錄: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

  疫情啟示錄:重大疫情發生后潛在輿情風險評估及防范(上)

  疫情啟示錄:重大疫情發生后潛在輿情風險的評估及防范(下)

  疫情啟示錄:官方如何應對潛在輿情反轉風險

  疫情啟示錄:提升融媒體中心在疫情防控中的效能

  疫情啟示錄:技術賦能社區 構筑疫情防控人民戰線

  疫情啟示錄:練好內功 提升新聞發布的輿論引導效果

  (責編:邱越、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