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社会问题的探讨
《半个喜剧》在一周前上映了,去看了这个电影。我在微博上刷到过很多它的评价,关于它的好笑,关于里边社会问题的探讨。
任素汐在《驴得水》之后,再次跟周申刘露合作,她太知道导演要的点是什么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风风火火,直言不讳并且有着超强自洽逻辑,坚守底线的莫默。可她不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女性,她的快乐不是我们的快乐。
看完电影回来就一直在想,女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是坚守底线,以一己之力对抗社会规则吗?好像不是,想起上半年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江户时代,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的故事。没有落泪,但是真的很感动。
她是个怪人,活得失败却痛快。按照常理,她应该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用来伺候画技不如自己的画家老公,为他生子,在沉重的家务中把自己沦为精疲力尽的老妇。但是她没有,她主动退出了主流世界给他的命运,回到娘家回到画室,陪伴父亲终老。之后,她只为自己而活,想抽烟抽烟、想喝酒喝酒、想离婚就离婚,想去逛艺伎町就去逛艺伎町,想和男人上床就和男人上床,喜欢画画,那就画一辈子。
在纪录片里,善是她的知音,是能看到应为的才华,并鼓励她去实现梦想的风流才子。她可以嫁给善,但是她不想再回到给一个男子当妻子的旧式命运里,所以宁愿私下往来,保持情人的关系,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放弃所有。
她被这个世界的陈旧不堪饲养,却长出了艺术家坦荡的灵魂,她是光一样的存在,她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快乐。我羡慕莫默的主动和耿直,但我更想做自己的一束光,让自己快乐,哪怕是浅薄而快乐。
然后是男主,孙同。在另外一个男性角色的渣男光环映照下,孙同太像一个好人了。但是,当他在医院说出“你们这种人……”的时候,我默默把他也划成了半个渣男。电影剪辑里,压弯孙同的最后一根稻草好像是他母亲的一句“都是为了你好”。我觉得也不一定,为什么这根稻草不是莫默的直言不讳呢?
孙同喜欢的莫默,是骄傲的直言不讳的,可这是他心里最卑微的点,不就是自己没有这一份骄傲吗?他是海上浮萍,是漂着的,郑多多就是他的礁石,是可以扎根的基础。但是莫默,是无法理解他们这种人的处境的,我记得孙同说这句台词时候,两个人中间隔了一扇门,这是两个阶层之间的壁垒,破不了。即使当下莫默是体谅了,但是这样安排也真真是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了。
最后, 没有想到的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竟然是个渣男。虽然郑多多是个渣男,但是他那种敢爱敢恨敢想敢干的性格,是真的招人喜欢,至少我很喜欢。在这个角色上,才能看到人是复杂的,郑多多是感情骗子,但也会对朋友慷慨大方。
在电影之前,也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看不下去,因为郑多多太渣了”郑多多在两性关系上的轻佻,搭配上最后郑多多陪高璐跑马拉松的情节,这样的逻辑是有点不合理的,但是假如我们不把对电影艺术的评价上升到三观的立场上,那影片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最后郑多多的自食恶果,倒是有点像现实。像郑多多这样的人,他太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了,但这并不代表错事是不会出现的。展示和支持是两码事。
反倒是孙同最后追回莫默,为了建立不久的不太牢靠的感情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这可能是会被大家骂“恋爱脑”的吧。
有一个奇怪的逻辑,觉得一个喜剧电影没有哭点是不对的。毕竟所有的输出都有自己的目的,假如你作为一个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好笑,然后思考一些魔幻的现实主义话题,好像是不合适的。
还有一个疑惑,里边有个情节是去听新裤子的音乐节,想问导演,新裤子的现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空地,即使没有今年《乐队的夏天》,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空地吧。但是不可否认,全片我最快乐的地方就是听到新裤子的《你要跳舞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虽然我一直没想明白这个镜头的终极含义。两个人去眼镜店,柜台的镜子在两个人的脑袋底下反射出彼此的倒影。特意营造的性别反差,给简单无趣味的台词加了很多味道。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讲了北漂青年的苦涩,触碰了北漂的血与骨。作为一个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我没有太深刻的感悟,无论是里边的生活还是爱情,都离我太远,我也尚且不用面对面包与爱情之间的两难选择,它带给我的意义,大概就是一段时间的笑以及一段时间的冥想,最后它走出了我的生活。
一半是喜剧,剩下的一半是悲情故事。这世界就是有人生在天上,有人生在泥地,有人爱一个还不满足,有人丢了书包以为是爱情。当我们把脚陷入谎言的垃圾桶,至少应该学着勇敢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