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紧得不说,不要紧的狂说,《中国机长》留下疑惑多多

  今年的国庆档三强争霸,硝烟甚浓。

  由多位导演合作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根据中国国家队攀登珠峰改编而来的《攀登者》,以及根据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事件改编而来的《中国机长》,三部电影同日上映,必然要分出个高下。

  其中《中国机长》在预售开启阶段就一直居于榜首的位置,一度被视为“国庆档冠军”的最佳竞争者。然而在首映当天,《中国机长》的票房就被《我和我的祖国》反超,成为了国庆档票房榜的亚军。在口碑上,《中国机长》同样没能超越《我和我的祖国》,受到了不少质疑。

  真实事件改编,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中国机长》这么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电影,怎么就输给了《我和我的祖国》呢?细看全片,三个方面的失误,让《中国机长》和“国庆档最佳”失之交臂。

  节奏失控,前紧后松,消解了紧张感

  提到《中国机长》,和它名字相似的《萨利机长》必然会被拿来比较一番。然而这两者除了名字相近之外,相似之处实在不多。

  《中国机长》重点展现的是特情事件的发生过程,而在《萨利机长》中,漫长的事故调查占据了整部电影的大部分篇幅,所以两部电影相似的部分不过只有十几分钟而已。

  真正能拿来和《中国机长》对比一番的,是20年前由张建亚导演拍摄的《紧急迫降》。《中国机长》遭遇的危机是挡风玻璃爆裂,《紧急迫降》面临的是起落架故障,无论从故事内容还是具体拍法,这两部电影都有很强的相似之处。

  川航3U8633在万米高空遭遇了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座舱释压,这样惊心动魄的部分过于短促,很难支撑起近两个小时的篇幅。所以尽可能把故事进行外延,让内容更加充实就成了电影的首选。

  于是在《中国机长》里,观众看到了形象各异的机组人员、五花八门的奇葩乘客,以及在飞机起飞前各项忙碌的准备工作。这种带有一定猎奇感的拍法可以说是在为后面的灾难部分做铺垫,但是漫长的预热过程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精彩。

  当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的那一刻起,伴随着失控的飞机,同样失控的还有电影的节奏。

  灾难突起,飞机上一片混乱,这一段戏还算利落干脆,各种突发情况让观众看得手心冒汗。对比20年前的《紧急迫降》,技术提升明显。可以说《中国机长》的最大成绩,是在部分段落拍出了灾难片该有的紧迫感。

  但随之而来的是节奏的垮塌。当镜头对准地面,无论是军方还是民航的地面指挥部门,虽然多次出现但并没有对剧情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相反这种频繁的“空地”镜头削减了《中国机长》的紧迫感,让观众刚刚揪起的心又放了下来。

  相比于《紧急迫降》中,面对起落架故障,“空地”双方紧密配合,一个一个方案的尝试,最终放手一搏进行迫降的紧张氛围,《中国机长》还是差了一些。至于成功降落之后,乘客们集体要求感谢机长,以及一年后火锅店聚餐等情节更是直接让电影走向了浮夸和凑时长的尴尬局面。

  闲笔过多,角色冗余,限制了深度

  在灾难面前机上乘客的众生相,本可以成为《中国机长》里极有爆发力的一点,可惜过多的闲笔,让大部分角色成为了毫无表现力的路人甲。

  《中国机长》里的乘客中有去西藏祭拜战友的老兵、进藏务工的人员、和父母闹翻了的女儿、藏族母子、故意找茬的乘客……这些角色从哪里来,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故事,如果能够充分发掘,那将会是不错的群像戏码。可惜这些角色全部沦为了功能性人物,观众对他们缺乏记忆点。

  更关键的是部分情节游离于主干之外,不仅没有对电影起到加分作用,反而让观众越看越糊涂。比如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他在飞机上“撩妹”的举动莫名其妙,而关晓彤饰演的航天爱好者,更是整部电影里最让人疑惑的角色之一。

  这位航天爱好者从飞机和地面短暂失联到最后降落,一直反复出现,但是对于电影剧情并无助益。尽管其人物原型在川航事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是电影中缺乏相关表述。

  最有意思的一点,《中国机长》还专门设置了外国乘客来给飞机上的局面添乱,无独有偶,《紧急迫降》中也有外国乘客,他们在其中承担了一种近似于丑角的功能。如果说这样的设定有所指向,那么显然不够高端,如果说这样的设定没有深意,那么看来这20年来民航题材电影在角色设置上并没有明显进步。

  缺乏必要的解说,让观众深感困惑

  电影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民航系统空地交流的过程。这种日常难得一见的场景本可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可惜电影中一连串的专业名词难免让观众产生疑问,这点在机长决定穿越云层的时候达到了极致。

  当机长决定穿越云层的时候,地面的反应只是感叹“他太厉害了!”。到底有多厉害?航空史上有无先例?技术难度是多少?观众对此一无所知。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飞机穿越云层这样一个全片的高潮段落,居然是虚构出来的,因为真实事件中,天气是晴空万里。

  缺乏必要解说,不仅让观众产生困惑,更让剧情发展陷入了一种含混的地步。观众不仅不知道飞机挡风玻璃为何会碎,也无法细致了解这架飞机到底是怎样救回来的。因为缺乏正常交代,所以剧情自然就走向了“神话”机长的道路。

  作为挽救整架飞机乘客和全体机组人员的大功臣,关于机长刘传建最值得刻画的部分,应该是他过硬的技术和一流的素质。但是在整部电影中,除了提及机长曾经在空军服役开过轰炸机和机组人员之间口耳相传的几句话之外,没有重点突出机长过人的业务素质。

  “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信心有能力保障您的安全。”,这句在电影中被空乘人员反复念叨的话放在具体剧情当中,显得格外缺乏说服力。机长决定穿越云层挽救整架飞机的时候,靠的是想起自己的女儿,靠的是默念“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

  观众从中看到的不是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而是一群靠着意志甚至运气来挽救危机的幸运儿。

  奇迹背后,是无数专业训练换来的。在真实的事件当中,拯救一切的是机长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整个机组人员高超的反应能力。抛开这些反过来“神话”机长和空乘人员,这种拔高显得不那么可信。

  在《中国机长》的开始,无论是饭桌上的冷幽默还是跟女儿许诺要给她过生日,都是在竭力塑造机长的普通人形象,但是后面的剧情明显和开头背道而驰,在人和神之间摇摆。观众的观感是撕裂的,困惑自然也由此产生。

  涉及民航、空中事故这样的电影不好拍,要不然也不会在《紧急迫降》之后的20年里没有同类国产片问世。《中国机长》的拍摄难度很大,特别是有着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原型打底,它所要承受的压力自然也就更多。

  20年前我们可以接受《紧急迫降》存在的缺点,但今天对于《中国机长》必须严格要求。爱之深,责之切,观众对于《中国机长》的挑剔,代表着他们对于精品电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