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电影里几个细思极恐的情节
1.影片开头越狱场景,暗示结局?
影片开头,准备越狱的主角和(应该是收受了贿赂的)监狱清扫工约定了逃狱时间,主角如约躺进死人棺材,被埋后应该由清扫工按约定挖出解救,但主角点燃明火,发现身旁的死人竟然就是清扫工本工……影片结尾彩蛋里,男主人和开头一样站在监狱里,身后的清扫车撞翻了一篓树叶,接下来……的情节难道就是开头演示的,男主人将被活活闷死在棺材里?
想象力太丰富啦!开头的片段只是在暗示素察的死因,并非暗示结局。男主人都能在全盘胜局的情况下选择自首,又怎会突发奇想再从狱中逃走呢?结尾的彩蛋不算结局,只是包装,为了头尾呼应增加悬疑氛围而已,果然你就上当了!
2.雷厉风行的女警察局长,看到儿子犯罪的视频哭了,是在悔过?
终于等到儿子的伙伴从国外回来,女警察局长第一时间面见他,并且逼问儿子的去向、及之前发生的事情(可能导致儿子失踪的诱因)。结果,看到了儿子正在实施犯罪,女警察局长第一次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回到办公室哭了。可见,即便是花10万块钱帮儿子摆平祸事、使用假证诱导犯人招供这样一个铁腕、冷血的人,也有着最基本的是非观、道德感。
想多了!女警察局长一心牵系儿子的安危,早有不好的预感,却没有事实支撑。在她看到视频的同时,她丰富的办案经验就让她领会了一个事实:她的儿子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试问哪个父亲看到自己女儿被别人如此对待,会善罢甘休呢?正如之前情节暗示的,儿子闯祸,在她的心里:那个贱民失去的只是一双眼睛,我儿子手都破皮了!
3.最后男主自首,太生硬了吧?
其实对于男主自首的结局,我们不该感到诧异,因为在前面,很多伏笔已经埋下了,他注定不能拥有原版结局(逃出生天)。比如,女儿为了得到口琴,把试卷的70分涂改成了100分,显然是对爸爸的处事方法(隐瞒错误、逃避惩罚)学以致用了。比如,电影前面交代了男主的身世:父母死于暴乱。而因为自己一家的案子,引爆了市民的怒气值,引发了暴乱。虽然在暴乱中,一家人得以自保,但可能很多人会在暴乱中受到伤害,这不是男主的本心。结合时事,男主的自首是符合主流的,更是正能量的。
4.素察尸体埋在哪里了?
还记得电影中,男主接到一个网络工程的活,他当时看着屋子中间一个深坑时的眼神特写吗?没错,就在这了。
番外:电影的版权问题
这次改编对原版电影的情节做了“本土化”的处理,比如家庭氛围的铺陈,从原版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跳出来,展现了现代中国多数家庭中存在的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代沟等。当然,为了情节合理化、避免观影不适及其他原因,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在泰国,和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一样,为角色行为留足了施展空间。
在最初几天里,有看过影片的网友愤怒指责《误杀》完全抄袭印度电影,甚至:“连名都懒得改?”其实,早在2015年,制作方就买下了《误杀瞒天记》的版权,因此情节、人设等等的小幅度改编是真的,说“抄袭”、“搬运”却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