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这种水平的韩国电影都能评上奥斯卡最佳?
因为2019年夏天《寄生虫》获得了戛纳电影最佳外语片才关注到这部韩国电影。
也听说韩国电影“文有李沧东,武有奉俊浩。”
看完去年获得戛纳电影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燃烧》是真的佩服了李沧东导演的才华,能够将一部电影讲述的那么隐晦。
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思索许久终究还是要感叹一声实在是厉害。
因此也对于奉俊昊导演存有更多的期待。
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至今还是很多人提起韩国电影的“必看之一”,甚至列为很多影人的“电影10佳影单”。
但是这部《寄生虫》我是完完整整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时,第二遍是在此时,这次的奥斯卡最佳。
第一遍看是好奇,第二遍是不懂。
不懂为什么这部影片还能够二次获奖,以为自己第一遍没看懂。
看完第二遍以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观点,这部电影确实不是个好片子。
当初被选上戛纳电影最佳外语片小青蛙以为只是个意外,也是为了表达对于底层人民的一种关注。
是以一种“类型片”的身份获奖的,就像《小偷家族》一样。
因为小青蛙对于《小偷家族》能够获奖同样不能理解。
这种故事看的时候实在让人很难有共鸣感,又会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疏离感。
导致观众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产生非常奇怪的感觉——一种努力想要产生共鸣,却有共鸣不起来,于是都是强迫自己深有感触的感觉。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部电影缺乏该有的真实性。
之所以小青蛙说这部电影缺乏“该有的真实性”,而不是一锤敲死直接说缺乏真实性,
是因为这部电影努力想要把穷人的贫穷生活和狡诈劣根性表现出来,却没有从影片上表现出来。
甚至是表现富人也是一味的傻白甜,特别愚蠢,好像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一样。
这种直接的让人怀疑自己智商的问题同样在豆瓣上也有很多观众有同感。
影片中处处都让人看得怀疑自己的智商,让人感觉“太出戏”(太不真实)。
如果说让人直接相信富人就是傻子,就是非常蠢,也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
那就是给几个他们小时候生活的画面,或者说之前与人相处的几个镜头,表现这家富人确实是比较蠢,比较傻。
而不是妄想以一概全,用这一家的富人代替所有的富人形象,用这一家穷人来代替所有穷人大众。
想想一个人混进一个有钱人家里打工容易,想把一家子都弄进来,而且只花上几天的时间怕是不容易的吧?
而且一家子进来也就进来了,关键这一家有钱人还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这一点可信度就更小了。
还有就是之前的保姆把自家老公藏进地下室,呆上十天半个月还能跟外面人的一样生龙活虎?
总是在用一群人代替一帮子人,然后让观众看到就喷这些象征性的人物背后的阶级对立关系。
不得不说,导演这种用意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这么直白的用意,手法让人看起来有些劣拙,似乎是导演的自作聪明。
是想要借此影片鼓动一部分观众的仇富心理么?
影片中最让人不可理解,也有些故弄玄虚的是从头到尾都提起的一种“臭味”,也是影片中暗指的“穷人身上的味道”。
也正是这种味道致使穷人男主杀了有钱人家中的男主。
先不说这种做法是否会给现实带来不正确的引导,只是谈这种“奇怪的臭味”就会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影片中各种意指和象征都在建立着或者加深了穷富人(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感。
这种价值观恕小青蛙不敢苟同。
这部影片也有一些观众说看完不会再看第二遍。
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所有象征,所有镜头语言都太过于直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
根本不用你思考,不用你咀嚼,所有要表达的意思导演都嚼碎了展现给你看了。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9.0分+,现在豆瓣上已经降低到8.7分了。
好东西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这部电影一出,很多小伙伴看完以后观感都是一般。
确实很难相信这部电影会拿完戛纳,接着拿奥斯卡最佳。
这是已经没有好电影可以评选了么?
为什么这样没有太多深意,又要制造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电影会拿下双奖?
这两个奖项还都是电影界非常重量级的奖。
真的不是酸,是发自内心的叩问。
小青蛙的好友给的评分都不高,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前期的跟风好评,称为“神片”的那些观众是怎么打出高评分的。
相信这部电影最后的评分还是会降的,大概不会低于8分,毕竟也是拿了两部大奖的电影。
确实是2019最被高估的电影系列,反复咀嚼的可能性很小,各种隐喻表现得都太过于直白,可能是为了商业电影服务。
跟去年李沧东的《燃烧》比起来差太远了,有点类似《小偷家族》。
只是说一群下层群众忽然寄生上流,再遇到跟自己一样的下流群众时候的对比。
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大概是奉俊昊看到上层男主嫌弃的表情,随后捅下的那一刀。
可是震撼人心的力度也不够。也许片子获奖是关注了底层生活群众,提出了一种反思。
附加一句,其实有的时候有钱人刻薄的时候比穷人更甚,这部片子里有钱人就是“傻白甜”的想当然。
这部片子中的有钱人最多只是有些看不起穷人,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穷人的事情。
反倒是片中的穷人总是做一些让人看不起的事情,公平地说,有时候穷人更看重的是尊严。
抱着很大的期待看的,以为会看到底层人民寄生上流,以及上流群众反寄生下流,
引发的这种难以判定的思考等等更深层次的考量,结果被导演以非常形式化的表现方式一笔带过,
让人感觉导演做这部电影的时候确实有点懒了,得过且过的半成品。
想问一句,《寄生虫》能选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不是说明电影水平在倒退?
文:你的小青蛙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