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国产空难片,精彩不输《中国机长》,却仅收获500万票房
上线5日,《中国机长》票房突破12亿,豆瓣更以7.2分的好成绩为献礼片交上一份优秀答卷。而作为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空难题材作品,《中国机长》的存在,让观众对国产大片进一步认可,也让灾难类型片有了新标杆。
曾经,空难片如军事片、科幻片般是国产电影的软肋,观众的不信任与技术制作上的局限让制作方很少涉及这一题材,产量极少。但正如一直鼓励电影人尝试突破的吴京所说“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国产电影想要百花齐放,就必须有突破软肋的勇气。
很开心,电影人们用《中国机长》打破了空难题材无国产大片的窘境,又用优秀成绩为该题材的延续奠定信心。不过,《中国机长》并非第一部国产空难片,早在19年前导演张建亚便实现了国产空难片的“零突破”,制作了第一部国产空难片:《紧急迫降》
这部电影于2000年上映,演员团队集合了当时的人气、实力派明星,相当强大。机长李嘉棠由当时人气颇高的硬汉小生邵兵饰演,该角色的妻子即当时航班的乘务长则由实力青衣徐帆饰演,地面总指挥则由老戏骨尤勇出演。
配角阵容中,亦不乏白穆、冯奇、魏宗万等老艺术家,当时还是新人的黄奕、高鑫等人也在影片中担任过角色。整个演员阵容,既符合当时导演对演技的高要求,又兼顾了演员人气与培养新人的搭配,非常难得。
这部影片成品质量当下回看仍旧感触颇多,可以说,《紧急迫降》无论制作还是空难题材的改编上都非常出色,完全没有因是国产第一部空难片而出现明显弱点。整体来看,除了特效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看起来有些古早外,综合品质不输《中国机长》。
与《中国机长》一样,《紧急迫降》也取材自真实事故,即1998年发生的东航586号机事故。当时,东航586号飞机起飞后机长发现起落架异常返航,后续地面工作及机组进行多次尝试后仍不能使起落架恢复正常,最终只能采用紧急迫降。
离开起落架的协助,飞机直接着地,可能会失去控制、可能会引发大火或爆炸、也可能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惊魂时刻。以这一真实事故为题材拍摄的《紧急迫降》自带温度,改编更完美呈现了故事的惊险与工作人员的强大。
七话曾经分析过《中国机长》的改编特色,它将着落点放在真实完整地还原航空工作全貌,自然生活中散发温情,很能带动观众共情。《紧急迫降》的改编,同样以真实还原为核心,但又突出“松与紧”的拍摄方式,烘托气氛。
机舱的“松”由于586起落架不能正常收回及下降,机长与地面指挥人员相互配合,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自救”。其中便有让飞机急速上升、下降将起落架抖出这一措施,这对工作人员及乘客考验都不小,工作人员需要完美的配合与机长扎实的专业技能。
机舱四位工作人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状态,内心已紧张到极点,却保持淡定不断寻找解决方法。从始至终他们未发表一句要坚决完成任务的口号,却在事故发生后,每个人贯彻着宁死也要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当飞机成功迫降后,机长李嘉棠汗湿的全身与如释重负般的脱力,才是他内心压力的释放。
乘客与地面的“紧”另一边,乘客面对飞机多次降落不成功,逐渐惶恐不安,也出现如《中国机长》般与空乘人员发生冲突的设定,真实的反应让氛围更加紧张。比较有意思的是,90年代试图“闹事”的乘客想法与当下乘客基本一致,却也有一些时代特色元素。
比如“抠门”大半辈子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夫妻,危难关头展现出的爱情十分动人。
又比如一直赶时间的男乘客,他急迫的心态最初很不讨喜,但当他坦言自己身上带着工厂急需的现金,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心却始终放不下大家的“救命钱”,呈现的是当时老一辈对责任对集体利益的重视。
《紧急迫降》最“紧张”的镜头其实是由地面完成的,这一点很“接地气”,因为遇到事故后,飞机上的人需要更冷静,而地面则需要与时间赛跑。因为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协助机组寻找解决方案,也要做好一切降低风险的准备。
尤勇饰演的指挥官,在确认只能采取紧急迫降后,脑补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让观众直面最糟糕的结果。也侧面解释了地面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救援小组在飞机降落前加急的消防准备场面,让画面迅速紧张起来。
画面一边“松”一边“紧”,人物内心却一直是处于紧绷状态的,观影效果非常不错。《紧急迫降》的出现真正为国产空难片在质量上开了一个好头,但《紧急迫降》上线时却没有《中国机长》当下的轰动,“第一部国产空难片”的称号与强大卡司阵容,却只拿到500万票房。
同年上映的动作喜剧片《东京攻略》票房收入2000万,对比之下可见《紧急迫降》无论投入与产出还是口碑与成绩,都不成正比。但这并不代表《紧急迫降》质量不过关,更大程度上是环境造就,出现在一个国产灾难片处境尴尬的时代。
观众信任低灾难类型片的制作受特效技术阻碍颇大,这是国产空难片曾经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亦是欧美大片的优势所在。《紧急迫降》出现之间,国内便处于没有专业特效制作团队与设备的状态,当时观众对国产电影拍出进口大片质量的信任度也非常低。
张建亚导演在制作《紧急迫降》时面临的阻碍因素,不逊吴狼孤注一掷打造《战狼》时的状态,他亦与吴京一样有为国产片争口气的情怀。电影宣传海报中的“为中国电影争气,与进口大片抗衡”,当下来看仍旧充满血性,可见当时电影人的信念。
不幸运的是《紧急迫降》出现在一个口碑发酵困难的年代,难如《战狼》般获得“自来水”助力,也难让更多观众看到电影的精彩。最终被直观认为“不如进口大片”的《紧急迫降》,后续口碑发酵便乏力许多。
娱乐性“差”《紧急迫降》票房失利的另一原因,是电影的“娱乐性差”,这是当时许多影评给出的定义。
然而,这一定义在当下来看其实并不能成立,如今大获成功的《中国机长》也没有在“娱乐性”上花费太多心血,更多的在于真实还原与情感共鸣。空难片与娱乐性划上等号,更多的是受2000年前后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倾向影响,进口大片中如开了金手指的个人英雄与超现实颇多的情节设定,是观众们的心头好。
而国产空难片,无论是曾经的《紧急迫降》还是当下的《中国机长》,更倾向的是整体团队精神的传递,没有把故事向“传奇”打造的趋向。无论是英雄化还是真实侧写,每一种都有他们的可看性与不同精彩,只不过需要观众审美多元化才能更好的接纳。
好在,随着国内观众审美的日渐多元化,侧重点不同的说故事方式,只要足够优秀,便能收获观众支持。而制作技术的进步与国产电影匠心不断传递,一部部优秀大片的成功,也让观众对国产大片信心逐渐增强,相信我们不会再错过一个《紧急迫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