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班,遇到好事的中国人却寸步难行

  原标题:在家上班,遇到好事的中国人却寸步难行

  原创 黄药丝 新周刊

  

  2亿人在家办公,火了。

  当闹钟响起,从床边走向电脑桌那一刻,谁也没想到:中国人畅想多年的线上办公模式,会因为“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而突然实现了。

  数据显示,2月3日开始,全国就有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开启了在家办公模式。截至下午6点,还有数百万的企业涌入企业微信,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为了承载千万级别流量的涌入,企业微信开通容纳300人会议功能,腾讯会议8天之内紧急超过10万台云主机,钉钉技术人员连续两天在“阿里云”上紧急扩容网络和计算资源……

  在企业微信,在钉钉,在腾讯会议,同时有2亿人紧盯着屏幕,处理会议和工作事项。

  

  腾讯会议已面向全国用户免费升级开放300人不限时的会议功能,并提供7*24小时服务,助力在线办公。

  这样紧张的场面并非没有必要:在疫情之下,很多企业不得不暂时放下对“在家办公”的成见,允许有条件的在家办公,甚至被倒逼着去思考未来“数字化/移动化”办公的可能性。

  那么,这样的场景在疫情之后,还会成为我们未来的某一天吗?

  

  疫情之下

  “在家办公”成了企业们的救命稻草

  还别说,“在家办公”在疫情期间展露了自己最飒的一面。

  在高低错落的居民楼里,搭起一个个临时简易的工作格子间,随着键盘声噼里啪啦的响起,无数雪花纷飞般的目标任务在这几平米的空间里完成,也把疫情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尽管很多人可能会反驳:在家办公,没那么神乎其技,大多数的非互联网企业还不是只能像浮萍一样,漂泊在“疫情”这波巨浪之中。

  但事实上,“在家办公”能做到的,远比你想象得多。

  据58同城近期发布的《2020年疫情对企业复工与招聘影响调研报告》显示,在采取延时复工的企业中,55%的企业采取了“在家办公”这一模式。

  但究竟,是谁“在家办公”?智联招聘的另一份报告给出了答案——

  智联招聘《2020年春节企业复工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在家办公”的各行业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的占比最大,占32.1%;而紧随其后的是,商业服务和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分别占28.3%和26.4%;排在最末尾的是农林牧渔,占8.5%。

  

  从上述报告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除了毫无疑问互联网公司占了“在家办公”的大部头后,不少实体行业和线下门店,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也开始尝试“在家办公”的新可能。

  比如身处实体行业,看起来和“在家办公”八辈子打不上关系的恒力石化。

  这是一家负责口罩原材料生产的工厂,拥有员工8万人,还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生产口罩原材料,又成了他们必须争分夺秒的事。最后,员工们通过腾讯会议解决了远程协同的问题,又利用“实时屏幕共享”功能”,监测原材料自动化生产场景,除了留下必要的轮值员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聚集的可能。

  最终,靠着“在家办公”,这家工厂实现了4亿个口罩原料的日生产目标。

  还有处于健身连锁行业的黄金时代。

  本来,在疫情之下,健身房都被迫暂停营业,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大幅减少甚至下降到零,明明前面已经“疑无路”,但“在家办公”还是给了黄金时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金时代要求健身教练们在家通过企业微信的“群直播”功能提供瑜伽、普拉提等课程,而疫情之下,“云健身”又成为大众所需,于是,他们目前每日的观看量已经超过10万,覆盖到会员和潜在客户达20万左右。

  

  借助企业微信“群直播”功能,黄金时代的教练们带着20万学员直播做操,搞起“云健身”。

  还有服饰行业的太平鸟,要求员工在家利用微信线上会员专场、社群营销裂变、小程序分销、不同区域轮流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实现了半数暂停营业的门店有销量,日均总零售额800万+。

  还有各类日常购物、餐饮的线下门店。

  通过小程序商城,每日优线小程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09%,实收交易额增长465%;而一直专注线下门店业务的钱大妈也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到家业务成交增长5倍,订单量成交了3倍的成绩。

  看来,“在家办公”还是能为各类企业带来不少正面影响,甚至以其灵活性,不依赖办公场景的特点,成为企业们的“救命稻草”。

  不过,中国离实现真正的远程办公,还有大段距离。

  

  疫情之下

  倒逼中国远程办公工具的发展

  “在家办公”不过是远程办公的其中一种,离真正意义上“不限时间、地点”的远程办公方式还有很远。而事实上,在疫情之前,中国也是世界上“远程办公”普及率最低的国家的之一。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远程办公”在世界上的普及情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至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已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取“远程办公”方式,预计到2020年,大约有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约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

  图/unsplash

  美国,在2017年度,就超过80%的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3000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

  印度,远程办公的企业尤为普遍,目前50%的印度企业引入远程办公。

  日本,据日本总务省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只有一成略多的企业引入远程办公制度。不过日立就是其这方面发展的先锋,在2016年开始建设卫星办公室,预计在2020年,让10万员工在家或在外地点办公。

  中国,从数据上来看,远程办公人数也从2015年的180万人上升至2018年的490万人,但人数占比依然很少。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远程办公”普及率最高,印度、印尼、墨西哥、阿根廷、南非较为普遍,日本、德国、英国发展较为缓慢,而中国、欧洲的“远程办公”普及率最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远程办公”本就少得可怜,而此次疫情要让“在家办公”在这样贫瘠的土壤下急刹车,就不得不考验各类远程办公工具的是否“过硬”。

  国外有Slack、Hipchat和Trello,但国内的“数字化/移动化”办公软件和工具们,也毫不示弱:

  在疫情之下,企业微信更新了七大功能,包括:

  群直播(支持千万人同时观看);健康上报(一键下发并收集全员健康状况);收集表(快速收集信息,并支持一键发到微信);在线会议(支持300人同时音视频会议);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咨询与服务);紧急通知(一秒同步1000人);疫情专区(挑选精品应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

  

  自1月23日起,腾讯乐享直播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不限流量、不限场次、不限人数,可支持万人同时观看,低延迟、高稳定。学校新开课程、防疫知识等都可以通过乐享直播进行授课。

  而腾讯会议为了保障移动办公下清晰高质的会议视听效果,通过收集喧闹的公交车站、雨水声等噪音进行AI分析,实现智能消除环境声、键盘声等,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能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钉钉也推出了全套在家办公解决方案,包括远程视频会议、日程共享、任务协同、在线文档协同等功能,此外还发布了员工健康功能,员工可健康打卡“报平安”。

  还有飞书,在2020年5月1日前,用户可免费使用不限时长音视频会议、不限容量在线文档与表格、审批管理等功能。

  除了远程办公,“AI无人化办公”也开始走进赛道,为疫情出力。

  2月16日,碧桂园捐赠武汉煲仔饭机器人,让医务人员吃上热乎的饭菜;在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天佑医院,5G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消毒清洁机器人也陆续上岗。

  虽然,“远程办公”在中国不大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但至少好的一点是,这次疫情,不仅改变了企业们对线上办公的思维方式,还推动了各类“移动化/数字化”办公工具的发展。

  至少,我们走在了未来的路上。

  

  “远程办公”

  老板和员工的双重博弈

  在历史上,远程办公”带来诸多好处显而易见: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场地租赁费用,吸引不愿移居的高级精英工作,实行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最早的远程办公,出现于1979年。

  当时,为了缓解总部主机拥堵的问题,IBM首次把终端机安在了五位员工的家上,这是“远程办公”最早出现的雏形。

  到了2009年,IBM就宣布:在全球173个国家中,约有154400名员工实现“在家”远程办公。这一举措,为IBM 节省了 5800 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和将近 20 亿美元的成本。

  在此之后,Airbnb、戴尔、德勤、甲骨文、Knonos等知名公司,都愿意为员工提供“在家办公”的福利或自由选择办公场地的空间。

  像15年来一直让全球1100名员工采用“纯远程办公”的Automattic。

  他们没有办公室,如果员工选择共享空间工作,公司每月会提供 250 美元的办公津贴;如果选择在咖啡厅办公,Automattic 也会为他们的咖啡买单。对于新加入Automattic的员工,还会发放2000美元的办公环境补贴。

  图/unspalsh

  但对于刚刚接触“远程办公”的中国来说,这次的“在家办公”还是带来很多不适感:

  首先,“在家办公”局限了工作地点,导致很多人产生工作生活傻傻分不清的错觉,然后做饭、家务、工作、家人关系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自然会怀念办公室的日子。

  其次,我们这种“在家办公”并非经过国内缓慢发展主动而为,而是疫情之下不得不为之的做法,这种突兀的错位感,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员工,都会产生各种“水土不服”。

  老板认为员工没做事,而员工也认为会导致工作和生活分不开。而且高效的远程办公往往需要具备足够扁平的管理制度和100%的透明度,中国的企业文化环境似乎还与之格格不入。

  疫情之后,工作地点、习惯容易改变,但文化环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但无论如何,疫情也让我们看见了“在家办公”这种新趋势的力量。

  如果把疫情比喻成一次未知的巨浪,那么“在家办公”就是那块可以移动、躲避的那块“冲浪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人可以预知下一只“黑天鹅”什么时候会来临,各种蛰伏在黑暗中的不稳定因素伺机而动,当过于依赖办公场地、设备,不寻求新的发展可能,可能最终也只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能不能捉住这块“冲浪板”,或者先让一部分人“站上冲浪板”,终究要看企业自己了。

  

  [1] 疫情之下,在家办公靠谱吗?燃财经,2020.02.03

  [2] 远程办公软件需求爆发!复工后多款软件崩溃,哪些概念股受益?澎湃新闻,2020.02.07

  [3] 2亿人的“在家办公”实验 南方周末,2020.02.12

  [4] 史上最大规模在家办公开始:孩子是最大障碍,频繁拉群是常态 36Kr,2020.02.06

  [5] 十张图带你了解全球远程办公现状,中国市场突围不是梦 前瞻网,2019.01.06

  [6] 估值30亿美元,连续15年纯远程办公Automattic做对了什么?GeekPark极客公园,2020.02.09

  原标题:《在家上班,遇到好事的中国人却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