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就谈“五维空间”?星际穿越距离我们有多远?【2】

  原标题:见面就谈“五维空间”?星际穿越距离我们有多远?

  

  图片来源:网络

  沙尘遮天切中当下现实

  《星际穿越》中,男主角库珀为了拯救地球而冲进了黑洞“卡冈图雅”。在现实中,它则是成功击中了观众的层层“黑洞”:从科幻到情感,到当下的现实。

  木易认为,《星际穿越》能够引发如此多的讨论,和电影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星际穿越》是一部偏向于硬科幻的科幻电影,与其他类似于《星际迷航》、《银河护卫队》、《超体》等不同的是,该片是基于一定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影像描述和讲故事的电影,影片的科幻理论都站得住脚,是有现成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

  科幻迷从中看到科幻,普通观众则从中看到情感。“《星际穿越》既有为科幻迷所推崇的奇绝想象,也有打动普通观众的饱满情感。”《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即便对于虫洞、黑洞、五维空间等“酷炫”的科学理论不甚了解,电影中的那些情感依然让我们感动。

  而《星际穿越》的成功不仅仅如此。作为科幻作品,它建立了和现实的紧密联系,其关于地球末日场景的呈现,成功击中了我们对于环境恶化的焦虑。科幻作品中总不乏对地球末日的想象,但是相比外星人入侵等理由,生态灾难导致地球末日,似乎更加令人心有戚戚。

  尽管《星际穿越》并没有将地球毁灭归因于气候问题或者全球变暖,但是日益严峻的地球生态环境,让人们不自觉地将之与电影联系起来。影片中那漫天沙尘的景象,也会令不少观众感到“熟悉”。

  就在本月,联合国发布了全球变暖报告,警告各国政府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联合国上周末发布的全球变暖报告,简直就是为《星际穿越》打的广告。”《华尔街日报》评论说。《纽约时报》则称,“诺兰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转变成了一场外太空的冒险。”

  “科幻作品虽然可以讲述无数光年之外的事情,但它绝不是无根浮萍。”姚海军说,“好的科幻作品,都和现实有紧密的联系,是对现实的关照。比如在《星际穿越》里面,我们看到地球的毁灭起于生态灾难、环境的恶化等,对于观众而言就有了一定的投射根基,更加容易建立起联系。”

  数千计算机“造”黑洞

  电影中,库珀通过黑洞“卡冈图雅”进入五维空间,最终拯救了地球。

  《星际穿越》中那么多酷炫的事物之中,只有黑洞是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为存在的。自从黑洞理论提出之后,它就成为了科幻作品中最受青睐的素材之一。不过,在《星际穿越》之前,任何好莱坞影片都未准确呈现过黑洞。

  “卡冈图雅”在地球100亿光年外,四周充斥着耀眼夺目的光晕,周围的光线和物质因为巨大的引力发生扭曲。在静默黑暗的太空之中,这样的景色十分炫目。电影中这一转瞬即逝的黑洞场景,却是30个人、数千台计算机一年的工作成果,它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精准的黑洞模型。

  黑洞到底什么样子,却没有人见过。利用黑洞吸引眼球的电影不计其数,但少有人像诺兰一样较真,他请了和霍金齐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坐镇,保证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特效尽可能贴近事实。索恩写了满满的方程,特效人员根据这些公式去构建黑洞模型,并模拟黑洞附近时空被扭曲的样子。

  在此之前,电影从业者常常会使用一种叫做光线追踪技术的手段来渲染光和反射效果。在制作黑洞的过程中,这一工具已经无法使用,因为黑洞遵循的完全是另一套物理定律。按照索恩的方程,影片的特效团队重新编写了一套渲染效果器,一点点地渲染出来了黑洞。

  这个黑洞,包括它边上的吸积盘,都非常复杂,有些单帧的渲染就需要100个小时。据《星际穿越》特效团队透露,因为计算复杂,影片的数据量变得非常惊人。最终,《星际穿越》的特效制作产生了800TB数据。

  当特效人员给索恩看他们模拟出来的黑洞时,索恩意识到:“黑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由此,《星际穿越》成为影史迄今在物理上最准确描述黑洞的影片。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