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个艰苦岁月: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背后的2大历史事件
我和祖国的命运密不可分
以往,大家是不是都认为,祖国的那些历史性时刻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
毕竟,大部分普通围观群众可能更关心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大多数主旋律电影都会选择聚焦大格局家国情感,选择性忽略普通小人物的个人选择和情感。观众们往往看完电影,会为祖国的崛起历程而自豪骄傲,却很难感同身受地被感动。
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70年,祖国逐渐强大的每一个瞬间都和我们——生活中的你我他息息相关。普通人也能进入祖国大事件。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聚焦普通人视角
这个2019年祖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所有人的翘首以盼中登陆大银幕了,电影中聚焦了7个新中国感动历史大事件。电影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风雨飘摇与变迁与我们普通人的命运紧密结合,生活中的你我他与“祖国”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具有同等的分量。
艰苦岁月里,2大普通人视角的祖国大事件
那么回到上世纪40-60年代,那个艰苦的岁月,作为个体、和当代的你我他并没有什么不同的那群“普通人”,和祖国的历史性大事件有着什么关联和故事呢?
下面带大家看一下电影中,在那个艰苦又光辉的岁月,2个普通人视角的祖国感动瞬间:
1.
第一个瞬间:管虎、黄渤《前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以往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的影片,往往都将重点放在开过大电商毛主席那一经典宣讲时刻,充满着严肃、肃穆的宏伟氛围。
《我和我的祖国》则选择将镜头聚焦开国大典前一根不起眼的电子旗杆,揭露了电子旗杆自动升起背后的技术难题,和开国大典前夜抢修旗杆的故事。
想必观众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当年举办开国大典的不易,及普通人在这个不普通的前夜的故事。
2.
第二个瞬间:张译《相遇》——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59年苏联突然单方面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对此,中国人说,“我们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当时,国家顶尖的科学家们选择远赴千里沙漠,秘密开展科研工作,为此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工作保密,甚至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他们自愿舍弃私人情感、隐姓埋名地为祖国的强大努力。
最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这仅需三年的巨大成功,是用一代人的青春和时光艰苦铸就而成的,付出了什么代价,也许是亲情,也许是爱情,甚至是健康和生命。
我们或许永远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为此,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要牢牢铭记住曾经的历史,记住这群也许不曾留下姓名的一个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