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三个角色,三个不同家庭环境,三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这周末去看了由开心麻花主演的电影《半个喜剧》,听名字和看主演便知道,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电影,至少有一半是喜剧,那另一半呢?悲剧吗?我想不全是。
陈佩斯说:“所有的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但《半个喜剧》这部电影,我看到的一半是喜剧,一半是现实。
电影主要讲述了三个角色的人物故事:富二代郑多多,放荡不羁,结婚前一个月,还找人约炮;另外还在第二天早上约了学生时代的暗恋对象莫默来家里吃饭;单亲家庭出生的孙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自东北小镇,复读三年才考上了北京的学校,忠厚老实,还有点懦弱;海归莫默,将近30岁还没恋爱,银行职员,做事讲规则,一根筋,后被郑多多骗上床,又和孙同相爱。
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因为郑多多的“渣”相聚在一起,又因为郑多多的“渣”而演绎了不同的喜剧和悲剧。很多人看完后,笑一笑就完了,但是我却从这三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各自背后不同的家庭教育观,以及各自对待人生不同的态度。
郑多多:放荡不羁,游戏人生
电影中的郑多多是典型的渣男,明明有一个白富美的未婚妻,还各种和别的女人约炮,还骗从未谈过恋爱的莫默和她发生关系。一开始电影并没有交代郑多多的家庭情况,我以为郑多多的“浪”单纯是他的个人行为。但对他性格形成原因,心里还是有点小困惑。
后随着电影的深入推进,我发现郑多多的背景不简单,他能帮好兄弟孙同搞定北京户口,还能帮助孙同安排工作。电影到中途交代,郑多多原来是个富二代,爸爸开着大公司,家里有权有势,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所有人基本都对他百依百顺:公司的经理对他点头哈腰;学校的老师修改他的论文,提的意见比他写的还多。
郑多多“富二代”的身份就能完全解释他的行为和他的性格了。他“浪”,因为他“有资本”;他谎话连篇,骗完莫默,转头骗她未婚妻,中间说得天花乱坠,还无羞愧之心,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包括他的好兄弟孙同。
一直以来孙同给他做作业,把他改论文,做郑多多和他未婚妻之间的传声筒,这样的好处是:他可以免费坐在郑多多的小公寓里,还可以捡郑多多不要的衣服穿,郑多多帮他解决户口和工作的事情。
因为郑多多家有钱,所以他在他力所能及地范围帮助孙同,表面看孙同是从郑多多那里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同时郑多多那样的性格是不会平白无故给别人好处的。他帮助孙同,代价是孙同得无条件地听自己的,像自己的小跟班一样围着自己转。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得知孙同和莫默的关系后,郑多多会以工作和户口威胁孙同和莫默分开。一是因为,郑多多想:他得不到的东西,孙同也别想得到;二是,他无法容忍孙同的背叛和隐瞒。
与其说,郑多多拿孙同当兄弟,不如说郑多多当孙同是自己养的宠物。顺我,则给你不断投食;逆我,我就断你口粮。
郑多多这样放荡不羁和自私自利都是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生活条件的优越让他从未尝过苦头。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富足的生活环境,让他无法理解孙同独在异乡的艰难,含着金钥匙长大、从小想要什么都能得到的他,也不懂得珍惜(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来得太容易,所以他对一切也都不在意。
莫默:不圆滑、不世故,和世界硬碰硬
电影中莫默是一个“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高中毕业就去了国外,所以让她养成了独立、要强的女强人性格。家境虽没有郑多多优越,但也足以小康,能在高中毕业就出国,并且自己在北京拥有独立的小居室。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莫默生活在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年轻时候母亲拼事业,而对父亲电影就出现一个晃荡的背影。所以莫默的性格更多地接近她的母亲,独立且有自己的一套处事方法。
不撒谎也不喜欢社会上的“潜规则”,更不趋附于权势。当她们银行的行长打电话给她,说他熟人想在她那里插个队办个贷款业务,她果断拒绝。原因是,有些人排队排了一年,现在硬塞一个人进来,不符合规矩;面对黑暗的事情,莫默选择的不是忍让,而是当面揭穿,所以当得知郑多多是渣男,她首先想到的是报警,然后向郑多多的女朋友揭发他;面对不符合原则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爱人孙同,她照样秉持自己的一套法则。
影片中的莫默快三十岁了,她不是不知道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她还是想用自己的一腔孤勇去撞,试试能不能撞开。
莫默这样的性格很“正”,但在现实社会中却不一定能吃不开,从来不低头,只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性格的人,估计也是被排挤的对象。
莫默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建构的人生观中,她是理想的,并且可以说是盲目的,她从来不去想这件事情按照她的方式是否能行得通,她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而没有灰,所以她的处事方式也永远只有两种:对待好人和对待坏人。
莫默的不圆滑和不世故,其实是人性最本真的东西,只是现实世界的残酷,让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镀上更多矛盾的色彩,因为我们都知道,学不会灵活处事,就只能等待别人处置自己,毕竟我们谁也不是莫默——那个不需要为生活折腰的人,而我们都只是挣扎在泥洼中的普通人。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莫默这个人设的性格是过于理想了的。
而这部分的理想,正是来源于莫默殷实的家底。正如赫兹里特说的那样: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而莫默表现出的正直和强硬正是与她家庭环境所平等的那部分,而是她家庭所赐予她最珍贵的部分。
孙同:懦弱和保守尊严中自我拉扯
很多人可以在孙同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保守,老实,畏缩,甚至有那么一点懦弱,就像孙同对莫默说的,他来自外省的穷乡僻壤,从小生活在“水坑”里,与他们(郑多多和默默)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天上”的人不同。
孙同复读了三年,才考上北京的大学。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是母亲唯一的希望,所以母亲把一切都给了孙同。他母亲也知道郑多多家有钱,所以想方设法讨好郑多多,并旁敲侧击自己的儿子,不能和郑多多决裂,因为他的前途掌握在郑多多的手中的。
孙同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倾尽所有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孙同在北京买上房子,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当孙同问她,自己怎么办时,她回答,她一个人怎么都能过。
其实能凑钱在北京买上房子,说明孙同的家庭也并不贫穷,那为什么孙同总是一副很寒酸的样子,穿郑多多不要的衣服,自己兼职赚钱,用一块钱都斤斤计较呢?
原因就是受他妈妈的影响。因为是单亲家庭,孙同母亲格外重视孙同,为他计划一切,但同时也会给孙同传输那种“妈妈很不容易,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可要听话”。因为知道母亲的不易,所以孙同从来不敢越矩。能节约,就不浪费;能容忍,就不动怒;遇到喜欢的人不敢表白,只能默默守护。
如果说,电影前半段,孙同是胆小,那么在电影后半段,遇到莫默之后,孙同的懦弱情绪就显现出来了。
明明喜欢默默,但是因为郑多多的关系,不敢得罪郑多多,也不敢让母亲伤心,最后不得不和莫默分手,以便得到那份安稳的工作。一边不满自己的屈服,但又没有勇气和实力不依附郑多多,也曾同世俗抗争,向郑多多摊牌,自己要选择莫默,但最后还是抵不过那张价值千金的北京户口。
现实生活中像孙同这样的人,本性不坏,但也没有太多自己的原则,就像一块润滑剂,滚过去滚过来,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最后只能混沌度日。孙同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委曲求全。久而久之,他们清醒地知晓游戏的规则,但并没有实力去推翻重建,而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也曾想过不依靠任何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但在被现实教训后,也不过是随了大流,努力去过看起来平稳的日子。
只是孙同本人是幸运的,最后遇到了莫默这束光,让他在濒临放弃自我尊严的时候,又重新捡起了尊严。但这也算是我觉得《半个喜剧》不够真实的地方,结尾的处理过于理想化和想当然了。试想一下,如果莫默不是一个北京土著兼白富美,她还会“想永远做世界的白鸽警探”吗?孙同会有底气放弃户口选择她吗?所以显然,最后在孙同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导演是手下留情的,留下了人性更有尊严的部分。
虽然结局不过真实,但《半个喜剧》算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它有着一个坚硬的现实内核,将外省青年、北漂、户口、买房、爱情等几个困扰年轻人的议题都包裹在内,它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而是在探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关于爱情、关于友情,甚至关于人生的选择。
影片通过对郑多多、莫默、孙同三个角色的描写得出了三个主题,然而这三个主题之上,其实包裹着同一个内核: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理想的一部分是,莫默和孙同最后一起选择了爱情,而不是向郑多多的金钱低头,而现实的部分,是当中的诱惑和摇摆不定的选择,甚至是独在异地,渴望一个家的真实。
电影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通过这三个人物,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的家庭对各自孩子成长得影响,也看到了面对人生中的是是非非三种人的最终选择,像极了自己,又不是自己。电影中不光有笑,还有关于人物性格的探究,家庭环境的溯源,所以它一半是喜剧,一半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