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当年堪称好莱坞大片

  《金陵十三钗》像一名少女的口述故事,强调人物的身在现场。开场一阵枪林弹雨,它要的是把所有人迅速带进那座教堂,否则从剧作上来说,巷战和教堂部分是断裂开来的。面对一个重大历史题材,张艺谋不敢铤而走险,转而找到了稳妥的表现方式,那就是在悲剧中呈现出应有的、崇高的人性光辉,而完成拯救任务的则是一群妓女。如果这种光辉全部来自约翰,那未免有点太过幼稚。如果是来自李教官,那是有违史实。在日军面前,洋人面孔不起作用,中国军队更不起作用。影片给约翰安设了观众期想中的拯救者形象,又通过一场饿狼扑食来告诉他们,在那种情况,约翰不是神,而只能是一个人。

  表现及这场战争和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没有了以往的集体收割,尸体如山。哪怕是在那个追逐长镜头,张艺谋依然把重心放在了女性身上,突出表现日军对女性的摧残和兽行。在电影里,死亡的恐惧就像阴霾的天空,死神随时会来,无处不在。面对死亡,《金陵十三钗》表现了李教官的慷慨赴死,也表现了触目惊心的施暴现场。面对死亡,由于出不了城,女学生内部起了争执,直至有人坠楼中弹。同样的,面对濒死小兵,有的妓女起了思念。这时候,一个人的愤怒和悲伤都是可以理解共通的。

  同时这电影照旧拍得很讲究。服装灯光摄影道具甚至方言。几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出现在张艺谋对于调度的关注似乎有点过头了。

  彩玻璃不说了,衣服的颜色不说了,漫天飘扬的彩纸不说了,估计是个人都注意到了。对于小道具的近乎恋物癖的观注,从女孩子的皮鞋,到耳环,到猫,也不用说了。用到如此熟练的技巧,其实我觉得离刻意也就不远了。

  其实破碎的玻璃和镜子和阳光是极其美好的意象,如果俭省些用的话本应该可以非常美丽的。

  最后这部电影是经得起市场和口碑检验的。归功于张艺谋猛然回归也好,严歌苓妙手回春也好,张伟平打砸抢闹也罢,一部努力让大多数人满意(必然不会是所有人)同时遵循市场经济的作品值得尊敬。因为真诚,故事站住了脚、情节打动了人、思考深入人心,一部好电影能做的无非如此。对于创作者而言,相比于虚名、投资、噱头和炒作,真诚才是真正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