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新高分佳作《寄生虫》:既崇拜也卑微的扭曲世界

  “寄生虫”是2019年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剧情长片,宋康昊,李善均,赵汝珍,崔宇植和朴素淡所主演。并在第72届坎城影展的官方竞赛单元中获得金棕榈奖,该片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韩国电影。

  如果你熟悉南韩电影,这个黄金组合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奉俊昊,2003年以一部「杀人回忆」再次证明南韩电影的实力,以五百万观影人次的纪录横扫当年的南韩电影市场和各大电影奖,至今仍是不少影迷心中的史上最佳韩国电影。

  宋康昊,有南韩国民影帝之称的男人,摊开南韩电影的历史,这三个字的高度恐怕后无来者。他主演的电影「汉江水怪」,「辩护人」都突破了千万观影人次,杀人回忆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寄生虫讲述一个穷困的家庭在一次的因缘际会下,与另一个富裕家庭搭上关系,有计画地附着在上流社会的体系里。

  这部电影大概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偏轻快的喜剧电影,而且引人入胜。为什么我说一半呢?这就是奉俊昊导演的特色了。他很喜欢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故事调性里放入不协调的设定或创意,剧情最后的转折弧度大概有五连发夹弯这么刺激。

  我敢保证,不论你猜得多用力,都猜不到寄生虫的剧情,论现实面是有点不可置信,但象征意义非常足够而且发人省思,观影过程也不会出戏,整段的处理方式大胆又充满巧思,实在精彩。

  本片的另一个看点就是摄影,好几个画面都非常有张力,而且带着情绪,试图把观众拉往某个方向,也有几个慢移的画面将你我生活中的平凡场景拍得非常美。

  寄生虫的讽刺力道非常强,对社会现况也有非常多的批判,不只是南韩,连台湾的情况都能套用进去,非常感同身受。

  例如对美国文化的盲目崇拜。社会普遍认为从海外归国是有头有脸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出国留学,或着我们都对知识充满渴望,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

  贫富差距所带来的扭曲心态。我们既羡慕那些光鲜亮丽,却也仇视和忌妒,但如果有机会,谁不想活在云端之上?我们之所以恨,是恨自己生错地方。

  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力感。这大概是台湾跟南韩最强烈的共鸣之处吧,南韩虽然是个独立的国家,但在很多层面都无法摆脱美国或国际的掌控,包括思想上的影响。

  就这个层面而言,南韩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国家,他们对自我的质疑和挣扎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们是不是自己的主人?这个社会是不是属于人民的?这样的生活是我们要的吗?

  在气焰的民族自尊心底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反思,不论是病态的升学传统,压力极高的社会环境,无法改变的社会阶级,在这个庸碌又残酷的社会里,若是连光鲜亮丽的成就都不能拿来自豪,还真不知道要信仰些什么才能不带着疑惑活下去。

  寄生虫的结局看似充满希望,其实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我们每个人都能作答,但最有共识的答案绝对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这部电影乍看之下很像艺术片,其实很平易近人,但其冲击力也不输给一流的艺术片,只能说,非常推荐给所有人。

  如果我也有钱,我也会是个好人。

  寄生虫最冲击的,就是把贫穷和富裕的对比血淋淋地刻划出来吧。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幕戏是杀虫员在路上消毒,住在半地下室的一家人没有关窗户,想说杀虫剂也能顺便给家里消毒。烟雾弥漫进屋子里,薰到所有人不断地抱怨,此刻我们心里都明白奉俊昊的用意。

  既是人,也是虫。就像蟑螂一样,一旦电灯打开,就哗啦啦地躲到阴暗处。这样的对比不断出现在后面的情节里。

  宋康昊饰演的角色金基泽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卑贱。他一边看着影片,一边凌乱地折着披萨盒子,空气中全是杀虫剂的味道,他空洞的眼神藏着愤怒。这样的设定延续到后面,当他的妻子以蟑螂形容他们一家时,他的爆发非常真实。

  后来大雨倾下,家里被淹成湖泊,金基泽在体育馆过夜与儿子对话,提到「没有计画就是最好的计画」,其实他哪里是没有计画,人生被逼到这个窘境,早就没有挣扎的权利,只剩下愤怒。

  社长在派对中要金基泽配合游戏,强调这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有钱拿就乖乖做事。这不就是社畜吗?那种被支配,被操控的卑微,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甚至没自觉呢。

  这些铺陈让他最后的爆发非常合情合理,但正因为如此,味道的设定在当下有点硬要。如果我是那位朴社长,看见场面都已经杀成这样,急着送儿子去医院了,我真的会在意那个味道吗?

  应该不会。这只是一个想让观众同情金基泽的手法,但光是朴社长对金姬晶见死不救,就足以构成杀人动机了,我觉得可以让朴社长在金姬晶和儿子之间做个明显的取舍。

  这一家人之所以能寄生在上流家庭,靠的就是一步步的精心计画。调查敌人,撰写对白,完美演技,资讯同步,简直就是一场战争。

  从这边也可以看到,这些人虽然活在社会底层,却不是毫无用处,更不是废物。他们只是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当机会跟资源都被他人掌控时,时不我与的怨恨才是最可怕的。

  这部戏的最强转折,非常有美国的既视感,但我觉得比美国更有共鸣。活在地底的那个人,明明活得卑微却又满足眼下拥有的一切。对他来说,这个小地方就是他的人生。

  这个角色把阶级的上下差距又拉得更开,当你以为这个家庭够惨了,没想到还有更卑贱的存在,而更可悲的是,这两个同样活在底层的家庭竟然为了继续依附上流而互相残杀。

  这种本能的,不经思考和妥协的斗争,虽然丑陋却又充满人性。

  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主角一家人在比萨店吃饭时,店员随手将比萨扔在桌上。明明这间店也只是一个小店,大家都为了生活在挣扎,却因为店员知道这家人有多穷而出现鄙视,这种不经意的歧视才是最令人心寒的。

  后来在客厅的戏,更是把蟑螂的形象具体了起来。这边的台词很巧妙,朴太太在前面的戏才震惊于车内搜到的内裤和猜想出来的毒品,在与丈夫亲热时却又完全拥抱这两样东西,尽管虚伪却也能理解这样的想法。

  这种虚伪也出现在他们辞职司机和管家的时刻,明明只要说开来就能化解那些猜忌,却碍于「形象」而沉溺在自己的善良,这种近乎愚蠢的天真,大概是属于富人的特权吧。

  主角的家庭看似是寄生,其实是无法分离的共生关系,所谓的高度,就是底下垫着一层又一层的平凡,然后一层又一层的贫穷,不论这些有钱人搬去哪,都无法离开这种共生关系。

  我超级喜欢这部片的结尾,看似是乐观又进取的答案,其实是深不可测的绝望当我们听到金基佑的目标时,内心都会忍不住问一句:我们努力一辈子,真的买得起那种别墅吗?

  我们都知道答案,这个答案也意味着,金基泽的余生都将在那狭窄的地下室度过,这是一个名为「资产阶级」的监狱,没有人可以跨越。

  金基泽的命运,也如同绝大多数的我们一样,一辈子都绕着那空洞又巨大的别墅,不论自愿或非自愿的,都无法避免这种近乎地心引力的现代自然法则。

  金基泽刚见到地下人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他怎么会满足于这种环境,但随着时间不断消磨,对命运不满的金基泽也会接受吧,接受这个狭小的地下室,满足那偶尔晒一下太阳的日子。

  我想,只要那个地下室还存在,就永远都会有人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