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真实故事改编的纯爱电影,为什么观众反响平平
近期上映的新片《只有芸知道》,是根据冯小刚的挚友张述和罗洋的爱情故事改编的。本来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爱情和婚姻范本,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但可惜的是,这部电影不仅票房惨淡,口碑也不怎么样。说好的感动,并没有随着情节的推进如期而至。旁边的一位男观众呼呼大睡,还打起了鼾。
《芳华》之后,为什么观众不再买冯小刚的情怀帐?
有人说,是因为导演和主演杨采钰的人设,跟这部纯爱片相左,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叙事很乏力。或许正是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才会顾及到当事人的感受,尽力去呈现那些美好的情节,但美好得不接地气,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另外,细节呈现得不够,只靠演员在说,给观众一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
1. 幸运得不真实
电影是通过倒叙的手法,通过男主隋东风的回忆,来展开他和死去的妻子罗芸之间的爱情经历。
两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在新西兰打工,都是华裔寡妇林太太的房客,第一次见面便产生了火花。
但他们决定结婚,却是因为一场赌博。罗芸说自己不幸,怕连累别人。隋东风说自己不怕,他运气好。为了让隋东风证明自己运气好,罗芸带他却赌场。
那一赌,隋东风用两千块钱,赢了五十万,当然也赢得了罗芸。用这笔钱,他们买了一栋房子,盘下了一家中餐厅。罗芸不再到海鲜市场打工,隋东风不再送外卖,一下子什么都有了。
这样的幸运令人羡慕,当然还远远不够。中餐厅缺一个服务员,于是一个美丽大方的当地妹子自动找上门求职。他们想要养一只狗,于是一位小男孩带着一只流浪狗来了。
想什么有什么,请问这真的不是白日做梦吗?
这样的好事本来就离普通观众很遥远,让人觉得不真实,没有代入感,但电影又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无论这样的情节是否经过艺术处理,但就最后呈现的结果来说,处理得太不艺术了,整个故事情节就像被架空的童话,缺乏逻辑性和真实性。
2.自我满足式的追忆,竭力渲染美好,观众却看不到美好在哪
整部电影,就像男主自己一个人沉浸在回忆里,所有的往事都加上了时光的滤镜,分外美好,却始终跟观众保持距离。
两个人感情很深,怎么表达这种感情呢?
就是男主拼命经营中餐厅,赚很多钱,让罗芸觉得有安全感。但这其中又没有表现经营餐厅遇到的困难,也没有两人在一起努力克服过难关。仅有一个小插曲是吃霸王餐的人,跟罗芸起了冲突,而且那家伙有枪。但这对于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没有任何帮助。
此外,就是几个毫无情感冲击力的镜头一闪而过,真的不能触及观众的内心,也不是婚姻真实的样子。
再美满顺遂的婚姻,也一定有相互扶持、艰难前行的经历,而这些才是最能打动人心,才最值得被铭记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隋东风知道罗芸一直喜欢鲸鱼,很想去看看鲸鱼。但这样强烈的愿望,隋东风竟然没有帮罗芸实现,只是在卧室里弄了一面有鲸鱼的背景墙。深爱是如此表现的吗?
罗芸死后,隋东风才带着她的骨灰去看鲸鱼。当鲸鱼跃出水面的那一刻,的确很美,但美的只是鲸鱼和大海,无关爱情。
罗芸深爱隋东风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是临死前,在他们曾经呆过的老树下,留下一张蓝色的长椅,告诉隋东风,当他坐在那张长椅的上的时候,就像躺进了她的怀抱。
在两个多小时的叙事里,罗芸最后的告别竟是那么仓促和潦草。他们家的狗临死的时候都叙述了五段,而罗芸的死只寥寥几个镜头就交代了,爱人的离世所带来的悲伤,竟然没有一只狗的死亡来得悲怆。
他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没有强有力的细节表现,只是在通过“说”来表达。比如:有你的日子就是我想过的日子。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但这个时代的观众,都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
3.林太太这个人物的设置,很突兀
林太太在整部电影中就是天使一般的存在。让隋东风免费住她的房子,为他们做媒,张罗婚事,甚至为他们筹谋未来,建议他们买房,做生意。隋东风说想开餐厅,恰巧她就有熟人要转让餐厅。
她可谓是电影情节的助推器。但又推得那么生硬和刻意。
另外,在两个年轻人的婚宴上,隋东风正在深情地对罗芸说着自己的承诺,林太太突然就大声说一句,梦呓一般质问死去的丈夫,当年为什么要在那里写生,不然她就不会看上他,也不会受这孤独之苦。
这段来得尤为突兀,人家小两口正沉浸在甜蜜里,林太太这么一出不是大煞风景吗?如果是为了表现“半路上留下来的那个人,苦啊”,也要给观众反应的时间,突然说了这么一段,然后迅速消失,才调动起观众的感情,转瞬就撂挑子不管了。
这部电影太任性了。就算是很私人的电影,仅仅为了致敬挚友的爱情,也应该稍微照顾一下观众的观影体验吧!
电影想表达的,或许真的《只有芸知道》。观众看到的,是冯小刚打着情怀的名义,枉顾叙事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