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瞒天记》真的逻辑缜密吗?三个关键证据,是影片的大漏洞!
近期电影《误杀》上映,收获居多好评的同时,也因为评分不如原作,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作为第一部翻拍自印度的电影,这个题材的确是一个好的故事,影片充满悬疑、烧脑的元素,带给人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
有很多人在看了《误杀》这部电影之后,都会把2015年印度版《误杀瞒天记》拿来做比较,其实印度的原作虽然在评分平台获得了很多赞誉,但是电影中的几个关键证据并没有交代清楚,这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疑虑,也可以说是影片中的几个大漏洞。
《误杀瞒天记》用倒叙的手法,很好的铺垫了一个读书少,爱看电影的爸爸通过电影里学到的知识,巧妙的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帮助犯罪的女儿摆脱悬疑的故事。
整部电影通过层层铺垫,再通过结局翻转,很容易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再加上首尾呼应的完美结局,受害者被埋葬在新警察局,仿佛这个真相永远都不会有被揭开的那一天。
其实并非如此,影片中有三处很明显的关键证据,在结尾时电影并没有做交代,这部剧并不能算逻辑缜密,那我们一起看看这几个证据。
《误杀瞒天记》中的男主角为人正直,人缘极好,他可以通过自己布局的证据,让那些证人帮自己去做证,警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也去过一些自己不熟的地方,影片中警察并没有就这条线去做阐述和说明。
我们来根据时间线来一一阐述,首先第一个证据就是手机,男主角拿着电话卡去手机店买了手机,自己没有碰电话卡,而是让店老板帮他装的手机卡,很明显就是不希望留下自己的指纹,但是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证据,也许印度的道路没有那么多的监控,但是手机店一般应该都会有监控设备,如果顺着手机卡这条线,就能通过卡上的指纹找到这家店的店主,最后通过店里监控或是店老板的口供,知道男主角来店里买过手机,那么就能够很好的证明男主角的口供是假的。
还有第二个证据,就是男主角将废旧的汽车推向湖中心的时候,山顶上的人很明显看到了车子即将完全沉入水底,影片就这个线索并没有进行阐述,也许男主角可以通过自己的熟人去设计自己的不在场证据,但是一个过路的陌生人,他不可能去设计避开这个证据,因为他不能暴露自己。如果通过这个山顶上目击者的证词,可以断定车子是10月2日沉入湖底的,那么这条证据就可以和警察的口供串联起来了,再顺着这条线,其实可以找到受害者驾车经过的目击者,从而证明受害者其实来过男主角家附近。
其实这个证据,应该是导演特意安排的,他的用意是一方面想增加紧张的刺激感,另外还有一层用意,就是体现出影片的真实感,真相并非真的能永远被掩盖的,不做亏心事,除非己莫为,你做坏事的时候,身后永远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不是别人,有可能是你自己的心魔。其实导演为了逻辑缜密,他完全可以不设置这个场景,为什么山顶上会有人经过,并且看见,这完全是导演刻意为之的。
还有第三个证据,就是男主角一家明明没有看大师的经书讲座,他们去了现场,舞台都拆了,他们在那边坐了一天,现场拆舞台有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有看见,虽然他们后来通过看DVD知道了大师演讲的内容,但是他们去的时候已经是散场的当天,这个很明显的漏洞,其实通过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他们做假口供的证据。
其实除了以上三个之外,关于时间戳的证据,也有些细节有待考证,男主角一直说自己是10月2日去听圣经的事情,并且他通过酒店登记簿和旁人口供佐证了这一点,但是他们能提供给警察的发票,应该只有10月3日的。而唯一事发当天10月2日的时间戳,他却无法提供,这明显不太合逻辑。
很明显男主角说自己作为中产阶层,每一笔消费都要发票,目的是为了做总结看看哪个支出可以作优化,而剧中男主角提出消费要发票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如果警察让他提供前三个月的发票,或是更久远的发票,他肯定提供不了。
另外,既然你有每笔消费都收发票的习惯,为什么10月2日住酒店反而不要呢?而且这个酒店明明是可以提供发票的,发票都是有时间戳的,他无法提供10月2日的发票,而唯一能证明他这个时间的是一个手写的住店记录,而男主角仅仅能提供10月3日的发票,他又讲自己有收集发票的习惯,他带着一家人在10月2日和3日在外面听经和旅游,那么为何他不能提供10月2日的发票呢?难道一家人除了住店,没有其他消费吗?从这几个点也可以看出,男主角作假口供的证据很明显。
所以,从以上几个延展开的证据看,男主角的假口供有很多漏洞,但是最关键的证据,还是受害者的尸体没有找到,仅凭以上几个值得怀疑的口供,是无法给男主角定罪的,这个是本案的关键所在。
如果能找到受害者的尸体,再结合男主角的假口供,在男主角家周围展开证据搜索,这样有可能真相大白,关键是电影里对于尸体的线索这条线也未提及,所以在证据链不完整的情况下,男主角能逍遥化外,让人哀叹惋惜,说不定新警察局的下一次翻新,就是案件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你觉得呢?
⊙文章版权归【娱乐东方眼】所有,图片来源于豆网络;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