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最爱的女人,帮助丈夫夺取江山,她死后皇帝再没有立后

  文/格瓦拉同志

  明成祖朱棣的发妻仁孝文皇后徐氏,是明朝头号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自幼天资聪颖、贞洁娴静,非常喜爱读书,并且有深刻的见解,由此被时人称许为“女诸生”。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徐氏贤良淑德、才貌俱佳,便将她聘为皇四子朱棣之妻,封燕王妃,时在洪武九年(1376年)。当时,徐氏才只有15岁。

  徐氏生性孝谨温顺,不仅与朱棣琴瑟相和、相敬如宾,而且侍奉明太祖、马皇后周到备至,因此深得公婆的欢心。等到马皇后薨逝后,徐氏又在北平为她守孝三年,饮食严格遵照礼制,只吃一些素食淡饭,由此可见其孝心(“从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见《明史·卷一百十三》)。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在谋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大力推行“削藩”政策,由此激起燕王朱棣举兵造反,“靖难之役”就此爆发。战事之初,朝廷派名将李景隆率大军进攻北平,由于此时朱棣正率军远袭大宁,所以防守重事便交由世子朱高炽来负责。然而朱高炽年轻没有经验,所以将门虎女徐氏便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儿子部署守城事宜。

  李景隆的攻势一度很猛,而城中由于缺兵少将,一度行将不支。面对危峻的形势,徐氏便亲自激励将校、士兵及百姓的妻子们,并发给她们铠甲、武器,然后率领她们登城拒守。正是由于徐氏的带头作用,城内军民迸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最终击败朝廷军队,成功地保住北平。朱棣取胜回城后,对徐氏的表现既钦佩又感激。

  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引文同上。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后,正式僭号称帝(明成祖),四个月后便册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徐皇后正位中宫后,恪守“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并没有插手政事,只是在职责允许的范围内,才劝说成祖在多年战乱后应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应对有才能的新旧大臣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皇帝对此深为赞许。

  徐皇后深知骄养外戚的危害性,所以等到成祖计划追封皇后之弟徐增寿时(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屡次维护姐夫一家,并泄露朝廷的情报给朱棣,结果被建文帝杀死),她便极力表示反对。然而成祖并没有听从皇后的劝阻,依旧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准许他的子孙世袭罔替。徐皇后获悉后表示无奈,并且终归没有向皇帝表示感谢。

  徐皇后深知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品行不良,为防止他们将来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曾多次劝说成祖应当选择正直的大臣来教导他们,防止二人走歪路。用心如此良苦,远比一般“护犊子”的母亲贤明(“尝言汉、赵二王性不顺,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引文同上)。

  不仅如此,徐皇后为约束、规范后宫妃嫔、皇室女眷与朝廷命妇们的言行举动,还亲自摘录《女宪》、《女诫》中的内容,写成《内训》二十篇,让她们学习。与此同时,徐皇后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以此来劝导天下士民。徐皇后以上种种举动,堪称一代贤后。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在陪伴朱棣31年后,徐皇后因病薨逝,终年46岁。徐皇后临终前依然忧心国事,劝说成祖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并且不要骄养外戚。与此同时,徐皇后还嘱咐太子朱高炽,若有机会重返北平,一定要代替她慰劳留在当地的将校家眷,以报答当年她们负戈守城之功。

  徐皇后薨逝后,成祖悲伤至极,不仅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以接受群臣的祭祀,还下诏为她上谥号为仁孝文皇后。徐皇后之死对明成祖打击极深,让他久久难以平复悲痛之情,正因如此,朱棣在余生的17年时间里,便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帝悲恸,为荐大斋于灵谷、天禧二寺,听群臣致祭,光禄为具物...帝亦不复立后。”引文同上)。

  由于此时明成祖已决定迁都北京(即北平),所以徐皇后薨逝后并没有即刻下葬,其梓宫在皇宫中暂厝6年时间,直到位于昌平天寿山的长陵建好后,才从南京转移至北京下葬,而她也是入葬十三陵的第一人。徐皇后薨逝17年后,明成祖病逝在征讨漠北的途中,终年65岁,时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同年底,明成祖与徐皇后合葬在长陵。

  史料来源:《明史》、《明成祖实录》、《国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