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兽寄生,人鬼一室”|《寄生虫》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寄生虫》捧得金棕榈奖,又在92届奥斯卡奖上,一举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四个奖项,这样喧宾夺主的气势,吸引了我前来一探究竟。

  影片一开始,以舒缓轻松的音乐开场,简单的旋律进行了大约2分钟,映衬着主人公一家出场。在半地下的生活环境中,本来懒散庸碌的一家人为了蹭到免费WiFi忙碌起来,贴着墙角边缘以寻找那一点点的网络。此时的音乐,由于旋律较单调,平增许多焦虑。感情基调的奠定,注定着之后的剧情不会轻松。

  昏暗狭小的空间,杂乱无章的家具,随处可见的灶马(一种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缝隙间的小昆虫),做着廉价的手工,等待着消毒车的“顺便”清洗,所以时运、金钱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来说不言而喻。当朋友介绍基宇到富人家里做家教时,一家人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先给哥哥伪造学历打入内部,当哥哥取得主人信任之后,便一步步将妹妹、爸爸、妈妈引入富人家中。白天他们形同陌路,晚上则聚在一起享受幸福时光,颇有鸠占鹊巢的意味。基宇一家人就像寄生虫一般,紧紧地吸附在富人身上;就像黑暗中行动的蟑螂一样,只要灯光一亮,就会光速躲到角落里。

  在主人一家外出野营的一天,基宇一家享受着阳光、草地、美酒,就在一家人飘飘欲仙之时,被赶出去的保姆雨夜来访,基宇一家才知道,寄生虫不只是自己而已。

  从这之后,剧情正式转为悲剧,情节点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悲剧一个接一个的发生,而最可怕的是,剧情的合理性让你不得不接受人物残忍的行为,甚至让你不觉得他残忍,而是顺势而为。

  最后的结局涉及剧透,我不便再说,接下来我就以上所说展开我的理解。

  其实本部电影的主题是贫富阶级的矛盾关系,显然是将笔墨着重在穷人这一家,但是并没有偏向哪一方,而是从人物本身出发,客观地展现了所在阶级面临的困境,原因是是看完影片之后,观众没有埋怨故事中的任何一人,而是从现象本身出发,引起我们去思考现实社会。想必看过的人一定对那句台词记忆犹新:不是虽然是富人但是善良,而是因为是富人所以善良。

  他们那样肆意地享受着别墅中的一切,脸上的笑容与接下来的惨剧形成强烈对照。这样的对比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一边是一晌贪欢,一边是兢战藏身;一边是雨夜露营,一边是水患灾难;一边是在硬邦邦的体育馆中勉强借宿,一边是豪华别墅里欢声嬉笑。

  (两种家庭,两种境遇)

  影片中很打动我的一点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幻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想起这几个月来近似疯狂的举动,还是对被他们设计赶走的司机心存愧疚,希望他可以早日找到新的老板。但是基婷一番话又让大家回归现实。自己都自身难保了,没有精力去顾及他人了。

  这部电影将电影语言运用到极致,看第二遍时,就发现画面中的每一个摆设都起着暗示、照应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电影内容是一部美轮美奂的小说,而电影海报就是一则简明概要的新闻,直抓要害。导演奉俊昊也说,其实他早就在海报中剧透了结局。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电影海报。

  第一张海报上基宇手中改变命运的山水石,旁边小孩的印第安人装束与帐篷,代表三组家庭的三色球,夫妇二人手中的红酒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如果这张海报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张。

  这张海报中的隐含信息那就太多了。穷人一家衣着褴褛,紧紧地靠着富人一家,照应了主题“寄生虫”;富人一家穷人一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没有穿鞋,颇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意味;如果放大看的话还可以注意到妈妈右脚上蟑螂,这种隐喻不言而喻;再看背景:墙上挂着一幅小儿子画的抽象画,暗示着家中有着另一个人的存在,旁边有一只很不显眼的箭,方向直指着地下室;再往下看,是那个改变命运的山水石;再往右看,是印第安人帐篷;室内是发送摩斯密码的电灯和最后结局时分的蛋糕……

  其实这两张海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眼睛上的码和画面中的双腿。第一张海报中富人与穷人眼睛上的码分别为白色和黑色,鲜明颜色意味着阶级对立,蒙蔽双眼就是说阶级之间永远体会不到对方的痛苦;那双腿其实不难猜,就是被辞退的前保姆,不过现在我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如果各位小伙伴有自己的看法,欢迎讨论。

  总之,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更使我们学到了影视中技巧的运用,这样一部影片,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必定有其艺术与社会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