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喜剧《半个喜剧》:别人定出身,自己定身份
都说喜剧难做,难在哪儿?
纯乐吧,留于肤浅;要想喜中有悲吧,又不是件简单事儿。
能把难以掩盖的乐与难以愈合的悲糅在一起,他们绝对独占八斗。
这次,《驴得水》原班人马携新作《半个喜剧》杀入贺岁档。光看片名,就得好好说道说道。
如果一半是喜剧,那另一半呢?只能是悲剧了。
此处的悲剧不是本该终成眷属的有情人成了苦命鸳鸯,而是在看似美满和谐的结局中,揭露出现实生活不可调和的身份焦虑与阶层矛盾。
任素汐饰演的“北京大妞”莫默,在外地人眼中虽是个有身份的本地人,但作为新时代女性,大大咧咧的她仍受到来自他人传统思维的束缚与指责。
男主孙同是个来自小县城的孩子,无地位的他寄宿在有钱有势的“哥们儿”郑多多家中,时不时还要受老母亲的道德绑架,追寻音乐的梦想早已淹没在别人的规划中。
一个是在别人的耳提面命前提醒自己:不要沉默。
一个是在别人的颐指气使下纠结挣扎:不可趋同。
无论是默然,还是同化,莫默与孙同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沉默的大多数。
家住北京,有一说一,脾气倔强,甚至敢跟老板较真,这样一个女性,也会有阻碍与坚持:“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样子,我是想试试这样行不行。”
莫默深知这个世界的天顶在哪,她想做的是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冲破这层隔膜,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但社会大多数人对她的想法保持反对态度,比如常远饰演的相亲对象“快板哥”。
看到跟行长掰扯对错的莫默,“快板哥”坐不住了。他认为,任何人都得遵循社会的既定规律:这世上,不存在什么对错,只有绝对的遵循。
你与领导争执,哪怕你再有理,也没必要去反驳上司,毕竟到头来损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快板哥”眼中,人只需活个约定俗成,活个利益牵扯,至于是非对错则不必多虑。
每个人都是游戏规则内的一分子,打破规则只是妄想。尽管莫默再怎么不甘于沉默,但也得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与正道。
不容沙子的性格不受待见,就连感情方面,莫默也遭到别人的抛弃。
上学那会儿,郑多多死乞白咧追求莫默,硬说对方是自己的初恋女神。当莫默开始接受这一追求者时,岂料昔日的小屁孩成了如今的大渣男,各种骗姑娘玩感情。
莫默的书包是被强取豪夺来的,而面对这份“争取”来的情感,郑多多转手就把书包给了别人。最终,见证昔日疯狂之爱的书包被一把无情的剪刀斩断了缠绵的情丝。
她不是郑多多的初恋,而是富家子爱情游戏中的消遣。
总之,作为社会的异类,以及一个颇有思想的新兴女性,莫默在社会、情感两类生活状态下都受到强烈的误解与无情的打压。
如果说本地人有苦难言,那外地小哥孙同的苦衷又向谁说?
吴昱瀚饰演的孙同,出生小城镇,寄生于富有的哥们,左右于操心的老妈,想追求真爱,又羁绊于身份的焦虑。
正如许多从小城市出来的孩子一样,研究生孙同想借助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可社会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熟稔游戏规则的孙同意识到,丰富的学识被那张浮于表面的证书所取代。
片中的裴经理一直说孙同是英雄出少年,而在经理眼中,相比于学识,人际关系才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不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而是要看他与上层相处得是否融洽。
孙同之所以能找到工作,是因为借助了郑多多的关系。而在生活中,孙同也只是郑多多身上的一条寄生虫。
捡郑多多的衣服穿不说,甚至在明知多多欺骗其未婚妻时,孙同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如何为兄弟打圆场。
在莫默眼中,不明善恶的孙同就是多多养的一条狗,但或许,孙同只是一个极度自卑的朔北游子,不知该魂归何处。就像都市中无处安放的垃圾,不知是干的还是湿的。
开场有个细节点对比,即孙同的衣服是新的,而多多的衬衫则有很多破洞。
一无所有的小人物才会想要去争取更好的机会,所以会穿新衣,珍惜来之不易的感情。
而从小养尊处优的郑多多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名牌不名牌在他看来,无非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算衣服破了点儿,也不必放在心上。
对待女人与感情也是如此,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多多所要的只是占有,而不是将心比心地互通情愫。
老子说:“损不足而补有余。”可这个社会却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围城内的人,只有在彻底失去时才懂得珍惜;而围城外的人呢?只能配合表演,极力进入围城内。
没有人想寄人篱下,孙同也有歌手梦,但迫于戏精母亲的压力,儿子只好老老实实地借助好哥们的关系攀高枝,走上人生巅峰。
由于吃了一辈子苦,孙母便将希望寄托于孩子。她并不指望孩子能回报什么,而是将自以为的美好强行安置在孙同身上,然后让孩子按自己的规划稳扎稳打。
为此,孙母甚至还卖了老家的房子,只为儿子能在北京买房、有户口。她掌控儿子,觉得一切都是为他好,就像网络上流传的那句话:“有一种爱,是你妈觉得你冷。”
孙同受困于母亲的道德绑架,正如现实中的你我,不可多言。
挣扎于自由与束缚间的孙同觉得人还是得有骨气,却被母亲一句话呛住:“骨气是用在这儿的吗?”
所谓骨气,不是做人一以贯之的标准,而是能让自己直登青云梯的重要工具。
搬运工大哥在片中出现多次,基本上每次出场,运货小哥哥都是在电梯里,而孙同则在电梯外。
电梯内外,本就是两个世界。无法进入电梯,也暗示孙同没有获得身登青云梯的资格,难以通过哥们郑多多的安排,进入上层管理部门。
努力,不是为了前程似锦,而是为了不因委曲求全而悔恨终身。
创伤,一个在孙同的脸上,一个在莫默的脚上。
内心的自卑,是小镇青年脸上的朱砂痣,生下来就有的印迹,抹都抹不去;
现实的偏见,是本地女性踝边的蚊子血,被权力一巴掌拍下,擦不掉细黑的尸骸。
无论是莫默还是孙同,一个是被多多玩剩下的,一个是用多多剩下的,他们都是社会的边缘与异类,是楼边灌木里的流浪猫。
可好在还有彼此,在未来的道路上扶持前行。
孙同与莫默买眼镜,柜台中是两人的侧身反打镜头。有趣的是,彼此的头和身子在镜子两面的映衬下完成了互换。
此处,孙同心底也想像对方那样能够生在天上,无忧无虑地做自己;而莫默也希望孙同的爱,能够弥补她那残缺的身躯。
结尾,莫默与孙同在经历一番猜疑后重修旧好,两人去买床垫,装饰属于他们的家庭。
这不仅仅是关乎性、婚姻的暗示,还暗藏一个开放式的悲情解读:和解只是短暂,他们的矛盾依然存在。
影片前半段有一个细节,是孙同嫌莫默家的床软,对腰不好。而中间两人去买床时,莫默摸了摸孙同钟意的床垫,不大满意地离开了。究其根本,还是两人不对等的阶层矛盾。
孙同内心深处,对莫默实际上具有某种身份排斥,即“你们这种人”和“我们这种人”。在孙同心中,莫默是生在天上的人,不懂得下水道里人们的苦难。而在莫默看来,这种苦难并非不可打破,只是孙同没有选择正视自己的内心。
王子和公主虽在一起,但是否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仍是个未知数。
片中角色内心的悲苦,基本源于个体与集体间的矛盾。哪怕是气到令人跳脚的郑多多,其本身也是不自由的。
多数观众对郑多多的态度还停留在渣男的刻板印象中,但实际上,多多也算是孤家寡人。玩弄感情的同时,也代表没有人会对他真心实意。
片中有个细节点,即煎蛋到底煎单面还是双面的问题。莫默问多多是单面还是双面,而在早点铺的戏份中,这一回复则由多多自发告诉老板:煎单面。
钱再多,自己的口味也只有自己知道。“朋友”、情人再多,自己的秘密也只能告诉与自己毫无情感纠葛的小贩。哪怕是与父亲相处,也不过是毫无温度的关系封存。
片中,郑父让多多跟他一起去见领导,也就是说,在父子、母子间的关系上,郑多多与孙同都处于同一种被父辈钳制的状态。
本是个自由人,却被社会的有色眼镜左右其身。
开场孙同、莫默、多多、未婚妻,上演一出身份错位的闹剧。谁是谁的谁的谁,谁让谁憔悴;谁是谁的谁的谁,谁让谁伤悲。
之后的段落中,极力想有一个北京户口的孙同却选择去为莫默送还身份证。
在身份的找寻与送还中,孙同重拾麦克风,做回自己;而莫默也获得了孙同的爱,抚慰了她因郑多多所产生的情感创伤。
到底是接受别人给你的安排,还是自己规划往后的余生,我想每个人的抉择都不同,但或许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一样的:
出身是别人定义的,但身份却是自己诠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