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热映:它是二战转折点最不关键的
最近,好莱坞新片《决战中途岛》正在国内热映,也勾起了诸多观众对中途岛战役的关注。
作为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之战,中途岛战役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也成为后来影视界创作的热点话题,不但有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以战役为核心的新片,凡是涉及太平洋战争全局的影视作品基本都会提到这一仗。
按照二战研究者的普遍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三个堪称“转折点”的战役,分别是东线苏德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和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
没有那么神奇
按照一般的描述,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日本联合舰队舰载航空兵的主力、终止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进攻步伐。但如果真正深究起来,从战役胜负对战争走向的影响来说,也许中途岛战役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关键,其胜负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被夸大了。
当然,从战果上看,中途岛战役无疑是对美国人极为有利的。日军一次性损失了4艘舰队航空母舰,美军则仅损失了1艘。这一战果从精神上大大鼓舞了珍珠港和珊瑚海两次失败后的美国人,让美国人面对日军更有信心,在这个意义上说,中途岛确实堪称转折点。
但仔细推敲的话,中途岛战役首先就并不是传说中“以少胜多”的战斗。虽然在舰只总数量上,美军少于日军,单论航母数量也少于日军,可是具体到真正用于实战的装备——作战飞机,其实美军反倒大大占优。
双方舰载机数量差距其实不大仅从舰载机数量来看,日军4艘航母中,“飞龙”级两艘的载机量均只有63架,“赤城”号载机66架、“加贺”号载机72架。也就是说,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战役中实际可用的作战飞机就是这4艘航母一共264架。各巡洋舰和战列舰上倒是还有一些水上飞机,但只能用来侦察,打仗是指不上的。(就是侦察,还出了那个著名的判断错美军舰种的失误)至于航母上的备用机,那都是拆散了储存的,战时也用不上。
而美军方面呢?虽然航母只有3艘,但架不住每艘载机量都大。“约克城”号装了75架飞机、“企业”号79架、“大黄蜂”号80架,3艘航母舰载机一共234架,只比日军舰载机少30架。双方舰载机之比大约为9:8,远没有航母数量4:3那么悬殊。
更重要的是,美军还有中途岛上的岸基飞机可以提供支援。中途岛上的岸基飞机一共有127架,抛开PBY之类的侦察机和多用途飞机,还有95架作战飞机。也就是说,美军的作战飞机总数是234架舰载机加上95架岸基飞机,一共329架,远远超过日军的264架,不但不是以少打多,反而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
当然,数量上占优势的美军在作战经验和飞机性能方面不如日军,算是抵消掉了自己的优势。
没有那么关键
说回到战役本身的意义。
首先假定一下,如果中途岛战役美军输了,对太平洋战争乃至二战的结果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就算中途岛美军战败,最后还是能击败日本,取得太平洋战争和二战的胜利,最多就是晚上几年罢了。这是由日美双方的国力对比和地理因素决定的,不以一两场战役的胜负为转移。
从国力上看,美国无论工业产能还是自然资源都远远超过日本。二战前,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38.7%,美国底特律一条街的汽车比日本全国的汽车数量都多。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美国加入二战,国内战争机器全力开动,工业潜力迅速激发,工业产量暴涨,美国工业产值一度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日本呢?二战前,日本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总份额的3.8%。战争爆发后,由于各种工业原料来源受限,加上战争造成的影响,其份额进一步降低。
看看具体的工业品产量,美国二战期间年度钢产量超过8000万吨,日本不到700万吨;美国石油产量甚至一度占到了世界石油总产量的70%。1943年秋季,美国最高月造船吨位达130万吨,年造船量超过1500万吨,超过德、意、日三国造船量总和的十几倍。因德国、日本的海上攻击,战时美国船舶损失约1000万吨,补充量却达5600万吨,因而在保持3000万吨民用船舶、1300万吨海军舰艇后,还以租借方式将大量船舶提供给英国、苏联等盟国。1943年10月创造了“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用了4天15个小时就建成下水的纪录,这一记录直至今日都未被打破过。
战争期间,美国生产了6771艘各型作战舰艇,其中包括150多艘航母、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49艘驱逐舰、498艘护卫舰、203艘潜艇以及各类辅助船只。日本则只生产了17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生产飞机方面,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32.4万架飞机,日本只有6.5万架。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具体到中途岛战役之前,这种工业能力的差距就已经有所表现。同样是在珊瑚海海战中受损的航母,日本的“翔鹤”号受损,花了半年的时间才修好,没能赶上中途岛海战。而同样严重受损的“约克城”号呢?只花了3天就初步完成维修,赶上了中途岛战役。
这还只是数量上的差距,没有考虑质量。事实上,除了战争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略占优势以外,到了战争中后期,美国无论海陆空装备,性能已经全面压倒日本的同类型装备。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这些产能都在本土,距离日本超过1万公里,完全可以不受干扰地全速运转。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因素了:地理。
翻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中途岛是个真正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这里距离日本本土直线距离差不多4000公里,且沿途基本没有别的岛屿;距离夏威夷也有1800公里,沿途同样啥也没有。所以,如果中途岛战役日本大获全胜,登陆成功,拿到手的也是一个需要跨越4000公里来进行维持和供应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运输船队并不富裕。1939年,日本的商船吨位总数只有598万吨,战争中还不断遭受损失,这些损失日本的造船业还米补不上。这些商船还要承担更重要的从东南亚往日本本土运输石油、橡胶、粮食等战略物资的任务,能有多少商船来供应中途岛?即使调拨出一些商船,从日本本土到中途岛4000公里的漫长航程,日本海军哪里有这么多护航舰艇来保卫?别忘了,战前日本一共只有120艘驱逐舰,用于舰队作战尚嫌不足,更不用说执行护航任务了。而护航力量不足的话,供应中途岛的商船只能是美国海军的盘中餐。
所以,即使占领了中途岛,日本也根本无力维持,更不用说向更远的夏威夷或者美国本土发动进攻了,自然也不可能影响美国本土军事工业的全速运转。
所以,归根到底,中途岛战役的胜败,其实主要在于精神上对美国人的鼓舞,以及加快了日本完蛋的速度。至于转折点一说,还真有点勉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苏宁 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