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爱尔兰人》,带你走进一个黑暗的传奇年代
如果说《好莱坞往事》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
那么《爱尔兰人》就是老马丁给自己的一张成绩单。
我想跟你聊聊它。
1. “老炮儿”马丁和他的朋友们
整部电影时长三个半小时,花了两个晚上看完。
有人说它是2019年度最佳,有人说这是21世纪最好的黑帮片,没有之一。
对于马丁·斯科塞斯来说,这些都不为过。
说到马丁是什么样的人?这里先插播一条新闻。
相信你也听说了。
前一阵,电影圈闹翻了。
起因是马丁导演说了这么一句话:
「漫威电影在我看来更加接近主题公园,我觉得它们不是电影。」
于是,漫威迷们炸了。
脱离上下文语境,去掉了前半句。最后理解成:“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
老爷子被骂的不行,于是出面澄清。特此写了一篇文章——《我说过漫威不是电影,请允许我来解释》
文中,他对自己心中的“电影”进行定义:
「电影关乎美学、情感和精神的启示。
关乎人的复杂。关乎银幕上的一种艺术扩大对可能性的感知。」
而漫威电影,与之相差甚远——
现代系列大片是这样的: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至可消费。
“艺术电影真正变成了一股数据流,被‘驱逐’到网络上,讽刺地实现了‘完全数据化’”
最后要补充一句:
“如果要说美国电影业有什么东西是真正致命的话?那么现在这种格局就是了。”
显然,这篇文章不是来为自己“洗白”的。而是进一步解释自己为什么批评漫威电影,从而表达对电影未来的担忧。
不愧是老马丁。
对于漫威电影这个坐拥超英市场的巨头,没几个人敢挑战。
对于“电影是什么”这样宏大的命题,估计也没几个人敢回答。
但马丁·斯科塞斯不同。
他敢。而且他有资格。
他成长于那个年代,亲眼看着好莱坞的崛起和衰落。
对于电影是什么,可以是什么,如果他没资格,那么谁有?
这个人身后站着的,是一整个时代。
30年前,黑帮片被他拍到了极致——
《好家伙》、《赌城风云》、《纽约黑帮》、《华尔街之狼》、《愤怒的公牛》......
最响当当的,当属1976年《出租车司机》——
一部出现在各种教材中的黑色经典。
他本人,“终身成就奖”拿了一堆。
从影以来,包揽奥斯卡、威尼斯、戛纳、金球的各大奖项。
与《教父》的导演科波拉、《星球大战》之父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被并称作「新好莱坞」四杰。
如今。到了退休的年纪,老爷子依旧在为电影事业奋斗。
并且,他找来了一堆和他一样,甚至还要更老的演员——
德尼罗1943年生,76岁;(《教父2》《愤怒的公牛》)
帕西诺1940年生,79岁;(《教父》《闻香识女人》)
乔.佩西1943年生,76岁。(《愤怒的公牛》《好家伙》)
四个人年龄加起来,整整308岁。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担心。
别忙,这里再插播一条新闻。
之前美国大选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个事:
一位老爷子要参加竞选,说要拉川普下台。结果上网一查,好家伙,1942年生,77岁高龄。而他的对手川普,73岁。
有人就感慨了,美国现在流行老人政治?
咱们别的不说,就说这心气。他比年轻人差了吗?
事实证明,不但不差。而且更高。
要知道,这几位老戏骨同台演戏,那是闹着玩的吗?
绝不是。
《爱尔兰人》非但不是“老人电影”,还秉承了马丁一贯的黑色幽默,生猛的质感。
老炮们的威力你可别小瞧。
2. “听说你刷房子了”
叱咤影坛半个世纪的两三传奇影星,将二战结束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传奇,活生生地展开在观众面前。
片名“爱尔兰人”是一个绰号,属于当年美国黑手党最厉害的杀手——弗兰克·西拉。(尼德罗饰)
他曾经是一名二战士兵,在战争中见过最残暴的人性。
战争结束后,他虽然表面上回归了正常生活,娶妻生子,用大卡车运送牛排。
但是,他心中从未走出过那个杀戮的世界。
一次偶然,他认识了黑帮老大——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饰)。
罗素看中弗兰克的能力,毕竟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杀人从不手抖,做事干脆利落,执行任务有着常人没有的精准、迅猛。
于是,弗兰克常为罗素“办事”。
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罗素需要一个杀人机器,而弗兰克需要从迷茫的生活中找到一个leader带着他走。
两个人就这样在黑帮社会中,越走越顺。
正在这时,第三位主角登场。
吉米·霍法(帕西诺饰),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际货车司机兄弟会(IBT)领导。
在影片的开头,画面闪现了一幕,暗示吉米·霍法的结局——被枪杀。
这也是影片的主要故事线,围绕着两个问题:
l 到底是谁杀了吉米·霍法?
l 吉米·霍法为什么会被杀?
这件事在美国历史上,至今仍是悬案。
在《爱尔兰人》这部影片中,吉米·霍法的死是因为与黑帮有利益冲突,而被最好的“哥们”弗兰克杀死的。
这是根据回忆录《我听说你刷房子了?》改编。
这本书风靡一时,不仅仅是因为内容火爆,更是揭露了除了黑帮之外,不少美国政坛上的丑事。
而弗兰克本人也曾经在死前,向这名回忆录的作者承认自己杀了吉米·霍法的事实。
不过,这桩案件仍未水落石出,原因有五——
1. 事情已经过去了30年,很多事情无从考究。FBI根据弗兰克口述,找到了吉米·霍法被杀害的房子,并检测到了28处血迹。不过,没有一个DNA与吉米的相匹配。
2. 有人透露,在更早的时候,弗兰克对一名特工交代,是一名叫做萨尔·瓦多的人杀死吉米·霍法。不过,这个人和吉米在同一天消失了。而影片中,弗兰克就有一句名言:要想保守住秘密,三个人里起码要失踪两个。
3. 早在1995年,就有14个人站出来,声称是自己杀害了吉米。
4. 就弗兰克个人而言,他是出了名的爱“胡说八道”。比如,他曾经声称自己杀害了“疯狂乔”,参与了猪湾事件,认识水门事件中的“大耳朵”。更夸张的,还包括他说自己送了三支步枪给一名飞行员,而这三支枪后来被用作刺杀肯尼迪。
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很多,接受NBC采访的时候,他几乎能将自己和所有美国历史串通起来。简直就是现实版阿甘,是个传奇人物。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冷血的杀手和疯狂的酒鬼。
5. 弗兰克临死前濒临破产,这为他提供了充足的撒谎动机。因为一旦承认自己杀人的事,那么这本书一定能买的更好,也就可以留些钱给家人。
从影片和回忆录中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弗兰克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但是,对于家人,特别是女儿,他是非常疼爱的。
由此,案件纷繁复杂,真相一直尚未浮出水面。
而影片《爱尔兰人》的叙述手法上,导演也是采用了老年弗兰克亲自叙述。
也就是在暗示着故事的主观性与真相的不确定性。
3. 之所以为“史诗”
《爱尔兰人》之所以堪称史诗,是因为它代表了美国一个时代的产物。
本片最主要的角色吉米·霍法的个人经历,恰好就是一整部美国工会运动历史。
霍法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丧父。
他经历了美国最严酷的大萧条,19岁参与第一次罢工,20岁成为卡车司机工会的活跃人物。
在担任工会领导期间,一手打造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
在那个年代,工会、黑帮和政治密不可分。
先是黑帮。
当年美国实行禁酒令,黑帮需要垄断酒业,于是便需要吉米的卡车运输。另一方面,工会也需要黑帮来镇压罢工。由此,工会和黑帮的组合就此成型。
有统计,1957年,美国最重要的57个黑帮头目,22个是工会负责人。
需知的是,吉米·霍法并非十足的反派人物。
事实上,在他的领导下,卡车司机工会确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工薪与待遇。
影片中霍法走上会场讲台,底下人那一片欢呼的画面都是有历史影像记录的事实。
另一头是政府。
尽管工会是以保护工人利益为优先,但由于工会手中握着大把选票。工会必然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政客们和工会,要么针锋相对,要么争取其支持。
比如2008年奥巴马参选时,就特地向工会做出承诺。为的,是得到了民主党那4亿美元的筹款。
再比如,2016年特朗普获得选举人票的大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部各州的支持。而这一支持则来自于他关于“重振制造业”的政策。也就是说,是反映工会诉求的政策。
“工会”一词,无论是在车间、大港口、还是新闻编辑室,你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影响力。
如果你也看过纪录片《美国工厂》,那么你一定会对曹德旺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但本质上,曹德旺最终还是难逃与工会的艰苦斗争。
毕竟工会的影响过于巨大。做到忽视,是不可能的。
而吉米·霍法作为工会的头,更是如此。
曾经有一个很夸张的猜测——
“作为美国中情局和黑帮的中间人,吉米深度参与了对卡斯特罗的刺杀。
另一方面,刺杀肯尼迪的行动,也正是为了阻止对吉米的调查。”
当然。
这都只是猜测,不实传闻。
不过,足见吉米·霍法一手遮天的威力。
1967年,霍法最终因为贿赂的罪名锒铛入狱,判处13年有期徒刑。
出狱后,工会已然成为黑帮的附庸品。
那个时候,整个美国风气业已改变。工会被看作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风光不再。
直到1975年,吉米·霍法被人看见上了一辆车后人间蒸发。
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宣告结束。
一个历史悬案从此诞生。
导演花了三个半小时的篇幅。讲的不仅仅是一个残杀,暴力,斗争的故事,而是让我们从这些事件中,回味着这些人走过的路。
辉煌也好,残暴也罢。
它曾经属于一个时代,之所以为史诗,因为这是一曲时代的挽歌。
4. 一个电影人的坚持
马丁·斯科塞斯一共拍过26部作品,《爱尔兰人》是最艰难的一部。
于2010年立项,实际上早在2007年就着手开发了。
由此可推出,整个制作过程耗时十余年。
整个拍摄到上映,是一波三折。
先是剧本问题。
2009的时候,编剧斯蒂文·泽里安就已经写好了一版剧本。不过,原著作者查尔斯·布朗特不满意。于是重写。
就这样,改了又改,一直难产,没能确定下来。
和剧本一样难的,还有投资。
老马丁一开始对《爱尔兰人》的预算是1.25亿美元,一名墨西哥金融家派·拉蒙出资一亿,拍摄未果。
一方面是老马丁对不愿意服从大制作公司的条条框框,另一方面是派·拉蒙拒绝支付不断超支的预算。
《爱尔兰人》拍摄停止。
2017年,Netflix从派·拉蒙手中买下电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预算不停超支。从1.25亿到1.4亿元,1.75亿,到了后期有传闻说达到了2亿美元。
时长方面,也是超支。
由于老马丁拥有最终剪辑权,便有了这惊世骇俗的“三个半小时”。
足见其中的心血。
而耗资如此之巨大的原因,则是因为电影采用了“减龄技术”。
这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技术。
前一阵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中,威尔史密斯就靠着这项技术,拥有一张年轻的面孔。
而在马丁作品《好家伙》中,也早早地使用了这项技术。
不过,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三名老演员对这项技术是排斥的,因为它要求在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跟踪点,还得戴上一些奇怪的仪器。
对于老戏骨来说,这是非常影响演员对细节的演绎的。
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进行后期加工,开发一项新的逆龄技术。
而这项技术,就是电影不断超支的原因。
好在,结果出来时大家是惊艳的。
《爱尔兰人》的制作虽然很艰难,但导演有导演的坚持,演员有演员的修养。
而这一切,都是促成这部电影大获成功的关键。
5. “致那个时代的血”
如果你问我,《爱尔兰人》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序列里算什么级别?
其实很难比较。
它不像《愤怒的公牛》那样充满力量,也不像《好家伙》那样生猛尖锐,一个艺术家在老年总归会找到一个较为安静的去处,在那里娓娓道来。
《爱尔兰人》便是这样一个去处。
明白了这一点,你会很难忍住不被影片最后半个小时击到落泪。
当罗素和弗兰克都老了。
当黑帮老大也风烛残年,他们内心是怎么样的失意?
当弗兰克孤坐在养老院的轮椅上,回顾他的年轻时代。他满是皱纹的眼角,有那么一刻突然紧绷起来,嘴边冒出一句:
“What kind of person will make a fucking call like that?”
(什么样的人渣会打这样的电话?)
——指的是他约吉米·霍法出来时的那一通电话。
这是他对于自己劣迹斑斑的人生,对于吉米·霍法的背叛的忏悔吗?
或许不是。
那是他干枯的皮肤下,还未干涸的热血。
当一名FBI警员来找他谈话:
FBI:这些人都死了,方便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吗?弗兰克: 这你得问我的律师。FBI: 他也死了。弗兰克【紧张】:谁干的?FBI【平静】:癌症。
有过那样的一生,他或许很难想象自己有一天不是死于枪下,而是死于衰老。
这时,我明白这部电影是什么了。
《三体》中,刘慈欣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站在战士墓前,他死于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事件。孩子问:妈妈,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是的,是历史。
电影最后的镜头,是弗兰克与神父交谈结束。
神父走后,一个老人在轮椅上一动不动,怅然若失地看着半掩着的门。
历史就是——
每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都会结束在艰难的衰老中。
于是,有人不服。要用另一座高峰来告别。
马丁·斯科塞斯就是。
他不愿成为历史,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长大成人。
如果他的电影生涯也有一个最后镜头,那么应该是这样的:
“电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老人如是问。
年轻人们叫嚣着,辩解着。情绪很高涨,但声音很模糊。
“扶我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