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宁夏六十年】治沙无问西东 宁夏成全国首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白芨滩治沙效果对比(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记者高宇婷)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一东一西,将宁夏北部平原夹裹在中间。黄河流经的这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治理沙害,对宁夏人而言意味着生存。
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为治沙打下基础。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640万亩,沙化面积减少了210万亩。宁夏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封山禁牧:黄沙换绿地 大地披新衣
盐池县沙泉湾的治沙效果(高宇婷/摄)
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是毛乌素沙地,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盐池县百姓口口相传的歌谣,描述了30多年前这里的样子。
30多年过去了,再到盐池县看,令人欣喜的是,以前满眼的黄沙都换成了绿地,是当地百姓给大地披上了新衣。
“生态保护始终被盐池各级党委、政府当做立县之本。截至目前,盐池县200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100亩以上的沙丘基本看不到,偶尔草原上出现一点沙地,但没有大面积沙地或流沙带。”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王曾吉介绍。
治沙成果和封山禁牧息息相关,也与百姓生活的改善分不开。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地里的黑沙蒿是老百姓烧饭的主要材料,柠条是羊的主要饲料。那时候人们在沙地里种植这两样植物,是为了让百姓能吃上饭、养得了羊。
当老百姓有煤烧饭、有饲料喂羊后,生态保护也迎来了春天。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
盐池的治沙方法可以这样总结: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草为主、灌为辅,零星支乔木。“再有就是坚持‘三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结合,生态移民与舍饲养殖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王曾吉说。2002年以来,盐池百姓每年为10万亩左右的沙地“披上”绿装。
雨季造林:沙地里筑起绿色屏障
如果说盐池是宁夏人治理毛乌素沙地的第一道防线,那白芨滩就是防治毛乌素风沙的“底线”。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乌素沙地已侵蚀到距离宁夏境内黄河东部地区5公里处。黄沙沿着条条水蚀冲沟进入黄河,严重威胁黄河安全,更危及到首府银川百姓的生产生活。治沙已迫在眉睫。
1953年,位于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白芨滩防沙林场成立。
“下雨了!”听到这三个字,白芨滩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拿上草籽、树苗,提上铁锹、披上雨衣,急忙冲到沙地里种树。这里年降水量仅有150mm至170mm,雨水难得,必须把握。
60年来,白芨滩治沙技术经过摸索、学习、总结逐渐成熟,下雨撒草籽是经验之一。
“主要抓雨季造林,啥时候下雨就啥时候造林,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在沙丘丘顶撒播草籽,迎风坡、丘间低地种耐旱灌木。年降雨量160毫米左右的情况下,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三年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白芨滩保护区管理局书记王兴东说。
而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采取滴管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
通过三代白芨滩人65年来的共同努力,白芨滩防沙林场已成功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把毛乌素沙地向东推远20公里,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至30公里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
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扎设“草方格”:固了沙 绿了地 “让”了路
腾格里沙漠边缘中卫沙坡头地区,百姓在扎草方格治沙。(资料图)
东边治沙,西边也要治沙。东边是沙地西移、西边是沙漠南移。
一座贺兰山,为宁夏北部平原地区挡住了腾格里沙漠的风沙。然而腾格里沙漠一路“南下”,绕过天然屏障贺兰山,想要在中卫“抄”一条近道。
中卫市沙坡头区(原中卫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新中国成立时,腾格里沙漠以年均4.5米的速度向中卫县城逼近,县城西门外,沙漠已侵蚀了良田禾苗及沟渠。
对于中卫百姓而言,治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最终,因为一条铁路的修建,一种关键的治沙辅助措施——草方格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一方百姓的生活。
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张志山,在《草方格发明之问》一文里详述了草方格的发明是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并不是传说中的偶尔发现。
文中写道:“经过多次试验。在沙坡头段铁路建成的1958年,科学家在铁路防护体系建设中采用不同尺寸的草方格稳定沙面后栽植固沙植物。之后随着试验条件的完善,科学家们逐步揭示了草方格的风沙流蚀积原理,发现1米×1米草方格固沙效果最佳,因为该规格的草方格能够形成光滑的凹曲面(形如浅底锅)。”
“规格大的草方格中心掏蚀深,不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规格小的草方格形不成凹曲面,容易被风吹毁。”张志山强调,“沙坡头固沙的核心是植物,重点在于基于水量平衡的物种选择和搭配。草方格是关键的辅助措施。”
如此便是闻名中外的“草方格治沙法”诞生过程。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不出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
然而时至今日,包兰铁路在腾格里沙漠中自由穿行已整整60年。
一个“草方格”,使腾格里沙漠“让”出了路,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这项技术也推广至宁夏全区,广泛用于防沙治沙工程中。
近年来,中卫市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共扎设草方格15.5万亩、营造灌木林1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长60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基本控制了沙害侵袭,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如今的中卫,风往北吹,沙害不会再侵袭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