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老旧的传说提炼出7种风格,只可惜第六部分太差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部片看7种风格大导演的电影,别的不说,票价是稳赚不亏。我起初以为是纪录片,先看的花絮后看的正片,才发现,抛开献礼本身不谈,电影的艺术成分挺高的。
这部片献礼70周年祖国诞生,是不折不扣的正剧,不是文艺片。说白了就是高中生作文,主题是围绕历史重大时刻,反映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路历程。
这部电影你只要把一个故事讲好,能感人,有泪点;能庄重,有仪式感。在此基础上追求笑点,没有问题。但如果你陈凯歌非得搞文艺片,那就是画蛇添足,一个故事都讲的虚头巴脑,自己都没办法被感动,你还指望赚我们观众的眼泪呢?
第一个故事:你以为升起的只是一块红布吗?
主要讲老工程师,如何在物资缺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心理恐高,发动群众克服物资缺乏,汇聚人民的力量攻克难关,见证开国大典的历史时刻。这个脚本基本演不出差错,两个泪点,一个是北大教授,跑过来送最后一块样本,众人肃然起敬。第二个是恐高,因为这是真事改编嘛,一个人在极度恐高的情况下爬好几米高还能动弹,说白了任何恐高患者在那个高度,都会手脚抽搐,无力,然后冷汗直流,能克服基本靠信仰。
第二个故事:三年了我一句掏心窝子的话都不敢对她说
主要讲老一代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原子弹爆炸默默奉献,在信仰面前,家庭,爱情,甚至名誉,都是衣服上的灰尘。让我惊讶的,男主演为了演出效果,是真的不吃不喝,饿的脸色苍白,模拟一个核辐射的病人。还有公交车那段,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演员功底可见一斑,绝对是科班出身,野路子演员看着没有这么流畅,总会哪里磕磕绊绊,这份真实是刻在好演员骨子里的。
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基本都怀着崇高信仰,不会像现在男女一样自视颇高又骨子里苛刻冷漠。特别喜欢那样的爱情,单纯,换现在,第一次相亲对面说我们看书吧,对方肯定说没工夫陪你闹。其实她也没啥正事,但心就是特别浮躁,没那个眼力劲发现一个好男人的本质。
就一起看书,救错人出丑,这女的就爱慕上了,其实逻辑不通。而且三年了,居然还能一上车就遇到,这个相遇本身也是电影所特有的戏剧性冲突。
总体还好,60年代的爱情,连情话都透露着一股根正苗红的革命气息。这个故事是我最满意的。主旨上就是所谓七尺身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原子弹爆炸我想说的是,今日中华,且听龙吟。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自豪,在我心里这个故事排第一。
第三个故事:初恋那件小事+我是工作狂
小时候小美的扮演者,那个小女孩水嫩的,那小脸就是,白白净净里透着一路健康的红润。稚嫩的脸庞没有一丝成年人的油腻,这样甜美动人的小女孩,活该被当做女神一样宠爱,从小就是美人坯子。
这小男孩的故事有点牵强,你先把东西给别人,再上去不也一样吗?而且后面就是导演夹带私货了。就令人反感,强行编一个30年后相遇,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前面就不错,观影体验极佳,后面就像是看徐峥的贺岁片一样没有营养,尴尬的要死。
第四个故事:钟表匠与十二秒沉默
特意搞香港TVb风格的电影,够怀旧的啊。这个单元看下来挺白开水的,没啥集中矛盾,前后有些不搭,人物刻画的有点粗糙,叙事主题一直在变,前面是修表匠和他的督查老婆,后面又变成护旗手,然后又跳到修表匠的回忆,还穿插了英国代表和中方代表。整个故事虽然都围绕着升旗这个主题,但讲述手法很乱。
罗大佑的东方之珠真的好听,是加分项。这部分希望废青都能好好看看,都给朕看半个时辰(康熙王朝梗)。
第六个故事:跑题零分作文。
很多人说细节满满,要好好看才能看懂。
我就想说,你是不是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这样一部献礼祖国的电影,不是讲你老掉牙的文艺电影,画面表现力好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本来《我和我的祖国》肯定是要理解起来基本不费力,就是要突出表达主题,你看前面几位讲的多好,一个故事讲的清楚完整逻辑清晰,那就是好故事。你又讲扶贫,又讲飞船。两头都想兼顾,东扯一点西拉一点,不觉得和其他部分的风格格格不入吗?典型的陈凯歌风格,毫无章法表意不明,结尾总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怎么就扯到落后地区青年的梦想了呢。这部分我是真的看的一脸懵逼,而且一点都不想看。你告诉我这部分哪来的感动?哪来的庄严?
5、7没看完,不提。
在小破站看的,开了7级屏蔽。弹幕有吸演员颜值的,有一直在提自己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情的,有说事件的。还有娱乐至死的那种,就是玩烂梗,乱说话然后后面加滑稽两个字,真以为有人想看吗,影响观感,不过还好我现在接受能力高了不少,讲就讲吧反正影响不了我的思想层次。
不错,本以为是纪录片,是纯粹歌功颂德,吹捧过头的那种,结果正片让我着实惊讶,确实是良心电影,方向定了,还能在镣铐上跳舞,首先要佩服编剧的脑洞了。
但我依然不推荐看全片,建议是跳着看,因为白昼流星那段毒性太大,看完会失忆,会忘记本来其他部分其实还蛮感动的前提条件,建议把白昼流星那段删掉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