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落叶归根”这种观念是否会成为传说
文·段宏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们常说:故乡是梦的依托,是一个人走出去却永远忘不掉的地方,不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影子总在心头萦绕,扯动着游子的心弦。
农耕文明在我国经历了漫长历史,在家周围上的方圆几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农耕文明形态下典型的生活方式,因此,铸就了难舍难分的故乡情,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人生暮年,回到生自己养自己的故乡安享晚年,恐怕是每个人心里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传统观念,因此,便有了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叶落归根等成语,面对这些成语构成的生活方式如果无法实现,也许是一个人心里最大的遗恨。
踏入故乡,看着熟悉的祖屋,漫步在松软的乡间小路,抚摸着斑驳的大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可口的农家小菜,跟那些曾经是少年玩伴,如今跟自己一样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谈笑风生,是多么惬意愉快的事情。
一个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经历多少世事沧桑,心中始终有一个家园,那个家园就是故乡,因为这里是自我生命降临的地方,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绽放的地方,是初心萌发的地方,也是自己踏出梦想的地方。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故乡就像心中的圣地,是安放灵魂的唯一地方,面对这样的地方,怎么能无视它的存在呢?
人在一定年龄,厌倦了喧闹的都市生活,总会想方设法回到故乡过完自己的余生。这种生活方式就叫做“叶落归根”,跟人的年龄和心境有直接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产生变化,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叶落归根的迫切欲望,一些人会把叶落归根看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会淡忘,或许在百年以后,叶落归根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传说。
以笔者的亲身体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故乡的亲情关系和人际关系逐渐消失后,人就会对故乡产生距离感,也就会重新考虑叶落归根的意义。
俗话说:父母在,故乡在。当我们到了叶落归根的年龄,父母那一辈人恐怕已经入土为安,曾经的少年玩伴或许在外地生活,或许已经去世,故乡没有了亲朋好友,跟故乡的亲近感就会变淡,导致叶落归根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种观念消失在历史中。
第二,从故乡走出去的年轻人,经过在外乡长期打拼,不少人事业有成后会在外乡安家,逐渐熟悉了外乡的生活,也在外乡建立了人际关系和生活圈子,到头来也不会再回到故乡生活。
比如,现在70年代之后出生的农村人,几乎都在城市生活,许多人在城市扎下了根,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多于自己的故乡。随着在城市生活得越久,熟悉城市生活后,对故乡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疏远,到时,这些人回到故乡生活的可能性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