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电影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在诺顿监狱长撕开墙上的海报,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那个安迪挖了25年,用来越狱的墙洞。
这个场景让人印象无比深刻。
因为它肯定了安迪二十多年的努力,《肖申克的救赎》肯定了努力的重要性。
肖申克监狱在体制化监狱内所有的犯人,唯有安迪选择了反抗。
而最终,安迪是成功的。
安迪虽然以另一种身份生活,但这个身份是安迪努力得来的。
安迪靠自己的努力逃出肖申克,并给肖申克里面的人带来一种救赎。
无论是安迪还是肖申克的犯人,电影最后他们都得到了救赎。
如果最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是被电影中的思想内涵感动,再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才发觉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你我的生活。
我们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但个别地区,还是有着腐朽的社会结构。
肖申克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映射。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贪婪、残酷、阴险。
狱警长海利,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
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出畸形的事物:包格斯三姐妹。
包格斯他们虽然不是肖申克监狱统治者的一份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
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
但包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包格斯三姐妹就和《古惑仔之猛龙过江》中,台湾老大对山鸡说的“夜壶理论”相似。
当没有利用价值时,就会觉得又臭又脏,恨不得一脚踢掉。
从这一点来看,安迪也是一样,当安迪的价值被诺顿榨干后,安迪的下场也和汤米是一样的。
老布(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和瑞德是肖申克监狱中睿智的“老油条”。
唯一的区别是。
老布已经垂垂老矣,完全被肖申克监狱体制化。
瑞德还没有完全被体制化。
晚年的老布得到了假释,获得了自由,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有了身体上的自由,但老布的灵魂仍旧禁锢在肖申克监狱内那几平米的牢房里。
老布只能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瑞德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安迪的出现拯救了还没有完全被体制化的瑞德。
瑞德对安迪说“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
瑞德不是没想过反抗体制,而是他失败了整整三十年,只好顺应肖申克的体制以求自保,而最终,瑞德也差点被体制化。
如果不是安迪的出现,瑞德也将和老布一样,以自杀来作为人生的终点。
瑞德和老布,就犹如一面镜像,折射出这世间普普众生。
社会就如同肖申克监狱,它正在体制化每一个人。
大多数人选择妥协,少数人被扭曲成“三姐妹”
零星的人像安迪一样选择反抗。
安迪因为擅自播放唱片被关了两周禁闭,出来后在食堂对瑞德说。
“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希望”。
安迪心中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海边,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包船海钓。”
正是这个希望,让安迪坚持着。
安迪坚持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挖出了一条越狱的通道。
安迪最后不仅给给自己带来救赎,也给肖申克监狱的犯人带来救赎。
肖申克监狱承载的是,体制化。
监狱虽然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但“体制化”这个话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
朝九晚五,两点一线。
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们何尝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
可惜的是,生活中不会有安迪来给我们带来救赎,但起码我们有得选择。
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为什么人们喜欢看《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它讲述的其实就是你我的生活。
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