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破坏王2》:儿童不懂梗,成人嫌幼稚
曾记否,2012年上映的《无敌破坏王》带给我们的无限欢乐和超具快感的观影体验?如今六年过去了,《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横空出世,这部新作又能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惊喜吗?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破坏王拉尔夫和好朋友云妮洛普是一对年龄和身材都差异悬殊的好朋友,他们本来在街机游戏的世界里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拉尔夫心中只有云妮这个朋友,为了她可以做任何事,而云妮则希望去更大的世界冒险。当互联网的出现,街机游戏不再是主流,云妮的游戏面临着手柄损坏即将被淘汰的危机,一对朋友由此跑进了互联网世界,在那里经过一番冒险,云妮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梦想,拉尔夫也明白了友谊的真谛。
云妮和拉尔夫在互联网世界穿行
作为上一部的续集,这部新作延续了前作对经典街机游戏的致敬,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诸如刺猬索尼克和快手阿修等角色的出场,不仅如此,还加入了更刺激的互联网游戏,电影中在新游戏里飙车的情节就不容错过,可以说是游戏和动画结合的典范。
电影的主线还是无敌破坏王和他的朋友云妮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更深刻友谊的故事。不同的是,上一部的主题本质上是关于"坏人"想要成为"英雄",平凡的人想要成就梦想。
新作的主题就相对简单,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落脚点在真正的友谊不是一味占有,而是帮助对方实现梦想。而故事之外,电影其实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更大的怀旧空间。这部电影将互联网的各种厂牌和经典电影动画中的角色混杂在一起,让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部作品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怀。
电影里有各种彩蛋,图中右侧小人中就有前不久去世的漫威之父斯坦·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特别爱怀旧,而且这种怀旧的情绪借由电影被无限放大。
今年春天,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一度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彩蛋"电影成为一种人们寻找共同记忆的载体。《无敌破坏王》可以看做是《头号玩家》的低龄动画版,一样充满了各种经典元素的堆积和使用,只不过剧情更简单,人物的成长线相对单一。但是尴尬的地方在于,孩子们未必能够理解其中设定的关于街机游戏致敬梗,对于成年人来说,这部动画片又显得过于幼稚。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因为这部电影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过于单薄和低龄化有关。
当然,这样一部合家欢动画电影已经做足诚意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在我观影的过程中,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星球大战》等代表着我们成年人回忆的电影中的经典角色出现的时候,坐在我身边带孩子的父亲就会发出一声赞叹,而当迪士尼动画片里的小动物出现的时候,他的孩子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星球大战中的暴风兵
《无敌破坏王2》除了惯常地歌颂了友谊的珍贵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新媒体时代的反思性的情节。其中描绘得关于如何在互联网中获得更多的赞的情节在我们的现实世界很容易找到对应,无敌破坏王为了完成小姑娘云妮的梦想,选择成为虚拟世界的一个"网红",不断用各种自毁形象的方式去获得关注,虽然获得了流量却在评论区被人厌弃。借用电影里一个人物的台词来说,"在互联网里不能看评论区",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日常的网络生活的一个嘲讽吗?
不仅如此,电影还用特别形象的方式解释了搜索引擎的工作方式如何;电脑病毒是如何发现并复制漏洞的,杀毒软件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所在,电影用超凡的想象力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的运行法则进行了视觉化的呈现,为我们展现了信息化时代的运作方式。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里大量的"彩蛋"元素,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迪士尼创造出来的各种"公主"的再现,这里面不论是白雪公主、灰姑娘还是花木兰,甚至是皮克斯制作的《勇敢传说》里的梅莉达都有出场,不但挑起我们的怀旧梦,唤醒童年的"公主情结",更是对"公主"形象进行了幽默的颠覆。比如电影里设置她们早就厌倦了公主漂亮的礼服,想要穿上T恤。
迪士尼14位公主和云妮洛普自拍
至于其他经典电影和动画片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就如过江之鲫,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出现一些让我们能够产生兴奋点的梗,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角色可能就是我们熟悉的动画人物。
甚至,我们可以把这部动画片作为迪士尼的自我致敬,这对于熟悉并喜爱动画的人来说,这样的观影过程无疑是乐趣盎然。但是对于对此并无特殊爱好的观众而言,除了收获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温暖,或许多少会感觉有点厌烦。毕竟,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只有更具有创意的东西才能不断刺激着新的兴奋点,如果一味重复过去,在旧的元素里榨取新的意义,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迪士尼的原创力的消退。
近年来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似乎都有这样的倾向,大热的《冰雪奇缘》也是如此,尽管精彩,但是总给人一种自我重复的感觉,这次在《无敌破坏王2》的结尾处还放出了《冰雪奇缘2》的独家消息。迪士尼动画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早就形成了一个彼此渗透的动画宇宙,不夸张地讲,我认为迪士尼动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想象力的可塑性。我相信每一个曾经被这些动画片感动过的人们都希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人类的想象力的外延继续生长。
余余(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