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创国产动画票房新纪录 传统文化成为经典动画之源
进入暑期档以来,虽然不断出现亮眼电影新作,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以迅猛之势频频刷新票房纪录,呈现出黑马之姿,不仅为暑期档加了一把火,而且也让国漫崛起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传统故事融入现代元素引共鸣
《哪吒之魔童降世》由饺子执导、编剧,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的故事。据电影数据平台显示,影片上映1小时29分票房破亿,创动画电影最快破亿新纪录 ,上映首日票房近2亿,上映三天票房达7亿,刚刚票房破10亿,超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创下的9.56亿元纪录,成为国产动画电影新票房冠军。并且豆瓣评分一直保持在8.7分,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在影片上映前,大家对于本以为耳熟能详的哪吒故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直到影片点映,不断释放的高口碑,引发不少观众好奇。影片自上周五上映以来,观众“自来水”式的安利,使影片口碑持续发酵。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神话故事重新解读,不同于观众以往对哪吒故事中人物的认知,影片中的人物更加接地气,比如有着四川口音、喜欢喝酒的太乙真人,淘气却又渴望陪伴和友情的哪吒,不善言辞但愿以己命换儿命的慈父李靖,以及虽工作忙碌却尽力陪伴孩子成长的殷夫人,观众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
特别是看似叛逆的哪吒极力摆脱成见,成长为“我是谁由我说了算”,做自己的英雄,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内核,成为影片的主题,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正如导演饺子所说,“故事就是一个壳,真正内核的东西是时代精神,要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当代审美。”
继承人物精神颠覆形象
片中,哪吒的形象也是颠覆的,不同以往动画中扎着两个冲天辫的俊朗的孩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一口“鲨鱼牙”、双手插兜、面带坏笑、嗓音沙哑、走路吊儿郎当、貌似烟熏妆的两个黑眼圈更是成为标识,一定程度上被丑化,也引起人们的热议。
而且,影片中也没有了“哪吒闹海”故事中哪吒闹东海、抽龙筋、痛打龙王三太子,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情节,哪吒被塑造成一个努力打破偏见、寻找自我的孩子。
虽然,哪吒的形象是颠覆的,但人物的本性依然善良,尽管他是魔丸转世,村民对其有很大成见,对其避之不及甚至称之为“妖怪”,对此他非常气愤试图反抗,但并没有作恶,没有成妖,最终还拯救了村民。
对此,饺子表示,这个形象最契合电影中心思想打破成见。“一开始大家看到他的形象,就会产生不好的感觉,但我们希望看过电影之后,哪吒能够获得打破成见,扭转命运,所以选择这么一个形象。”而“黑眼圈”的灵感就来源于创作团队加班加点赶工的集体熬夜。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经典动画之源
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受宠,让人想起四年前的国产动画口碑佳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当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在暑期档掀起这样的观影狂潮,收获9.56亿元票房。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由中国神话故事改编而来,人物形象是颠覆的,并且从中提炼出有现代意义的内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大圣形象,有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瘦脸,是一个末路英雄,失去了法力,内心迷茫无助。电影讲述了用爱和勇气找回梦想的精神内核,同样引起观众的共鸣。
近些年来,日本、欧美的动画在中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而中国动漫总体表现平平。其实,中国并不缺乏精彩的动画,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就发行至东南亚及日本,拉开中国动画行业崭新一幕。1961年版《大闹天宫》和1979年版《哪吒闹海》,也是国产动漫电影的经典之作。《三个和尚》《天书奇谭》《葫芦兄弟》《宝莲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细数中国动画经典,不难发现,这些动画或将皮影戏、脸谱、水墨、折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或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或蕴含中国式哲思。近年来,同样收获不错口碑的《大鱼海棠》与《白蛇·缘起》等也不例外。《哪吒之魔童降世》把江山社稷图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景,打造了令人惊艳的世外桃源,同样也展示了不同凡响的特效。
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从传统文化这座富矿中吸收精华,并提炼出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内核,精心打磨作品,才能缔造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国漫新经典。”
(燕都融媒体记者 康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