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岁》:记录无名之辈,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纪录片一向是最真实的影像载体,她不像商业片那般充满着浮躁的气息,也不像文艺片那样用尽了包装的手法,纪录片就用着最简单最直接的镜头语言去记录着那一段段想要诉说的故事。这几年,纪录片从非主流题材慢慢走进了电影院线,走进了观众的视野,无论是前一阵的《二十二》、《重返无人区》,还是即将上映的《四个春天》,都陆续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这部《生活万岁》,也是这么一部荣获褒奖,却也充满着悲怆与希望的纪录电影。程工和任长箴两位导演用他们的机器,记录了十四组平凡人的生活,说起来似乎符合短视频平台快手的理念: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而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也正是这部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们”,即使生活得艰辛与无奈,却始终充满着希望,高呼着生活万岁。
电影中十四个讲述生存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困境,都要面对着生活所带来的一切。这些故事里,每一个看起来都那么让人感伤,每一个却都如此的坚强。
这十四段相互不交织的故事里,映射着不同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去评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只是感叹着有些人的人生过于悲凉,而这种悲凉,是如此的现实,却又无可奈何。当一个年老体衰的抗战老英雄在亡妻的坟前读起那封情书,每回读到一半就泪流不止,谁能抵抗那种质朴的情感所带来的冲击。而当一对盲人夫妇每天牵手走过无数路口街头卖唱,夜晚又回到蜗居摸索吃着口粮,谁又能相信残缺的爱,也能带来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上海卖油墩子替儿子还债的老年夫妇,在不足6平米的小屋子里,畅想着如果在有生之年还完了债能一起搬到大房子里,谁又能忍心看到那本该安享晚年的人们却受着不该承受的苦难。
生命是如此的不安,在宁夏固守乡村小学的年轻教师即使条件艰苦,也想教育山里的孩子们成人;在广州夜市卖田螺供女儿上学的明哥即使饱受异样眼光,可他依然乐观坚强,赚钱供女儿长大。重庆酒吧泼辣的舞蹈演员,即使泪流满面,也咬牙坚持着“我不信天”。北京胡同里的康老师即使父亲重病生活窘迫,也依然对传统文化充满着热爱。生命又是如此脆弱,上海的青年医生身患癌症,可依旧在给病重孩子扮小丑逗乐,他也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可终究还是把怨气化成动力,去帮助人生更加灰暗的重病孩童,在生命面前,要更加坚强,才不会轻易被命运打趴,在广州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的中年女子,身负着全家人的期待,最终睁开了双眼,从死神面前走了回来。
可生活依旧要充满希望啊,在拉萨蹬三轮挣钱的老大爷回到里河南老家,算是荣归故里;在上海擦高空玻璃“蜘蛛人”的儿子,也在为实现自己的足球梦而奋斗;在大兴安岭的青年护林员努力的工作,希望能治好父亲的病;武汉带着女儿开出租的单亲妈妈,把女儿顺利送进了幼儿园;在深圳兼职单车猎人的快递小哥,也用劳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一切,都在奔向光的方向。
当我们在谈论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平时也许就与电影里的人物有着生命的交织,他可能是卖给你早点的阿姨,可能是给你让路的大爷,可能是在街头卖艺的残疾人,也可能是与你擦肩而过的环卫工人。我们做着自己生命的主角,也往往盲目错过了很多,周围不缺少对生活的热爱,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好的双眼,只是需要一个记录生活的载体。在看《生活万岁》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这十四段故事总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快手,联系到快手上的生活百态。正如快手一直秉承的价值观: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快手上呈现给我们的内容,也大都是一些普通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无论是养狼姑娘文静,还是热衷于发明“无用良品”的手工耿,无论是传承皮影戏艺术的魏宗富,还是工地搬砖健身两不误的肌肉男小伟,他们在快手上对自己生活点滴的记录,也时常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他们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但却是各自生活的主角,努力地热爱生活,努力地怀抱希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物质条件有所不同,可人生却无贵贱之别,当任何困难压倒过来的时候,不要害怕,没有人能击垮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