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河正宇:当导演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演员
河正宇自导自演电影《许三观》
1905电影网专稿 演员河正宇从来不会满足于安稳现状,他的表达欲望是惊人且宽广的。从《追击者》到《恐怖直播》,作为演员的他已累积了丰富华丽的电影履历,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并未止步于此,他画画,写书,编剧本,当导演,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渴望促使他想要从更多渠道拓宽自己的演技幅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进一步靠近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导演是为了更好的做演员,要想不被淘汰,似乎就该时刻挑战新的事物。”他说在拍完电视剧《H.I.T》之后,周围人都劝阻他不要选择《追击者》里的变态角色,为什么要演一个杀人犯呢?对他而言,有趣的角色就是选择的动力,没有所谓的安全牌,每上升到一个阶段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开始新的挑战,成长的欲望和生存的本能是息息相关的。
他的最新作品是改编自著名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由他本人亲自参与剧本编写,同时担当男一号和导演,小说的内容对中韩两国观众都并不陌生,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奔溃的故事。韩国版的《许三观》将时代背景搬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忠清南道的一座小城市,以嬉笑温情的笔触描绘了许三观颇具戏剧性的一生,除对原作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细节进行韩国本土化处理外,电影的结尾也以圆满的基调收场。河正宇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也坦言改编过程里取舍的不易,称自己终于明白为何这个本子周转了这么多年都没被拍成电影。
韩版故事背景移植到忠清道
谈选择:最先接到主演提议 几经曲折当导演
记者:《许三观》的原作小说已经有广泛的读者群了。
河正宇:第一次读原作的时候就定下了这个本子,觉得能够开发成不错的剧本,许三观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就很有魅力,觉得这个角色能够和大众产生共鸣点,有做成商业电影的潜质。
记者:最先是接到电影的主演提案还是导演提案?或者是同时接到两方面提案的?
河正宇:最先接到的是电影的主演提案,后来又被问到能不能当导演,中间有点曲折,不接感觉很可惜,所以最终也接受了导演的提案。
记者:主演的提议倒是很好理解,但是还担当了这部作品的导演,这曲折的过程能不能和我们细聊一下。
河正宇:这个故事有点长了。最初把小说和主演提案拿到手的时候是2011年,当时觉得年纪尚浅还无法胜任那个角色,书里面写的是一直到50岁左右还在卖血,感觉没自信能演出那样的跨度,就谢绝了。后来到2013年拍《恐怖直播》的时候,制作公司的代表又找来问这件事,当时给他的回复是,等到我40岁了可能会比较合适,请他再多等一阵子。但是三个月过后代表又找来提出了新的情况,因为小说的版权快到期了,原著方不能予以延期,所以是到了最后决定的时刻了。感觉对方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能够让《许三观》电影化是对方的夙愿,其实演员有时候是替他人化解心头症结的代理人,不忍心再拒绝了,便把事情答应了下来。但是当时导演人选又是空缺的,著作权没法延期的情况下要在2014年把事情解决掉,打电话问了一圈导演都没人响应,那段时间又刚好拍了《过山车》,被问及是不是能够考虑自己当导演?最后兜兜转转接受当导演的提议。
记者:同时决定出演和导演《许三观》,那么算是参与了整个电影的全过程,最初是想把此片打造成怎样的电影?
河正宇:这个故事兜兜转转16年至今才被搬上银幕,其间经历过多次剧本的讨论,在查阅此前的各种版本剧本的过程里,选定了要以其中最具有根本性代表性的部分为基础,许三观和他的家人之间矛盾纠葛。而具体到时代背景方面,战后60年代的韩国在此前电影作品里表现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认为这个时间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包括当时颓废的状态,美军带来的,或者说残留下的东西,对韩国的混杂性文化构成所产生的影响等等。我希望是把它做成一种略带寓言性的故事,我也很喜欢整个文本呈现的那种书面语的基调,用日常性的手法去处理会有点违和,所以加入了一些奇幻的东西来提味。
记者:电影主要是以“卖血”行为展开的,是很有趣的设定。
河正宇:其实我们国家也曾有过“卖血”的事,估计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对此并不陌生。改剧本的时候,就在脑海里想象过书里边写卖血换钱的段落,视觉上会是很有趣的尝试。
记者:原作中的中国背景被移植到了电影里的忠清南道公州市。
河正宇:读小说的时候就在想把背景移植到忠清道应该会很有意思,觉得忠清道的人好像是那种个性,明明没说的话却觉得说过了,明明看不清却说正在看呢,所以在电影角色设计时融入了这地方人的性格。当然很多人也问那干嘛在电影里不使用忠清道的方言讲对白呢?其实我们试了好几种,但后来看效果觉得书面语和方言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融在一起不太合适,也欠缺说服力,就还是改为标准语了。
下一页:谈电影:加入奇幻色彩 处理成寓言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