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一部传奇的诞生,两代神仙阵容“世纪大同框”

  之前一直对《小妇人》这本书很感兴趣,后来一次偶然的了解得知,这本书出了电影。于是便看了一遍,现在来谈谈感受吧。这部电影是部很优秀的翻拍,脑补的各种场景被电影以更美轮美奂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满足。影片叙事采用了N条时间线碎片化的交织呼应,但逻辑纽带的缺乏可能会让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感到错乱。由于篇幅有限,原本独立的几件事经改编合到一起,走马观花式的堆积让人感觉每件事情都浮于表面、有形无神。但这也是浓缩剧情过程中在所难免的,苛求面面俱到与苛求深度内涵都显得太不现实。

  后来又观看了之前的一个老版本,相比后发现较之30年代凯瑟琳赫本版本和90年代薇若娜瑞德版本,西尔莎罗南既没有前者那种咋呼夸张的假小子气,也没有后者过于甜美的软糯感。尤其是薇诺娜另一形象蛮深入人心,所以May那股不懂诗书但天真隐忍的白玫瑰气质也一直环绕着她。在《小妇人》里饰演一个与May完全相左甚至可以说和May的情敌Ellen相似的女性,薇诺娜是不够令人信服的。倘若那会她有现在做Will妈妈的劲儿估计会更有表现力。

  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在它成书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被数次搬上大小银幕。最早的一版影视改编是一部已经丢失了的默片,而在那之后,《小妇人》曾被改编为1933年、49年、94年的几部电影版,较为冷门的几部电视迷你剧和一部日本动画。总体来说《小妇人》是一个不复杂的故事,它关于温馨的家庭生活,关于成长的喜悦和遗憾,关于互相争斗又亲密无间的姐妹,也关于平淡又无常的命运本身,用一群极具代入感的角色,教会了许多女孩如何应对身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困境。

  在新版《小妇人》中,电影将四个女生的成长轨迹和鲜明个性勾勒的非常清晰,譬如Jo和Amy,两个人都有着好胜和固执的一面,在一个片段里,Amy因为姐姐Jo不带自己看话剧非常生气,趁她不在时烧了她撰写多日的书稿,Jo看到后非常生气。但Amy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恨和难过之情一直在脸上流露,Jo也看出妹妹的歉意,可强烈的自尊心让双方僵持不前。相比于时下流行的“塑料姐妹花”,早在19世纪的少女们之间的感情却是如此纯粹而可贵。激烈的冲突让彼此意识到浓烈的情谊,也让女生在成长中学会了宽容。

  看完整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生充满甜蜜与折磨。最苦难的时候,全家窘迫生活,父亲被迫入伍,Beth生病过世,Jo的写作不被人喜爱,Amy 作为家庭中边缘人物的存在。但是一切过后,又是幸福,父亲回家,Amy 与Laurie相爱,Meg也幸福的结婚,Jo的小说也终于问世。最让人感触的镜头,就是Jo回忆四姐们在海滩上的幸福场景,突然一个转场回到当今,病重的妹妹靠在自己身上,她说:我喜欢听你念你写的东西,你能为我写点东西吗?很多观众为此都流下了眼泪。

  在《小妇人》里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创作。它们与电影中的“现实”相溶、交叠,又与真实的“现实”,即路易莎的创作相呼应。原著的结尾,独立叛逆的乔最终还是嫁做人妇。这个“圆满”的结局,放在今天来看有着说不出的丧气。格蕾塔抓住了这种无力感。格蕾塔的乔,当然不会和任何人在一起,她只不过在自己写的小说中,为读者结了一次婚。《小妇人》是分上下两部完成的,写完第一部后,便有不少年轻姑娘强烈要求乔和劳里结婚。这种声浪,让路易莎气哼哼地在日记里写道:“好像结婚就是女人唯一的目的和结局似的……我才不会让他俩结婚去取悦任何人!”

  乔这个人物,是美国文学史上早期的独立女性,奥尔柯特本人即是她的原型,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家里的故事。绝妙的是,电影将乔和奥尔柯特合而为一,对原作者真实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大胆的解读,让这个原本太过童话的故事,显得更有质感,也更有重量。电影对原著温淡如水的线性叙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现实与回忆双线交织,原本不着痕迹的岁月流逝,骤然有了令人揪心的波澜起伏,历史真实的细节都藏在台词里,掩映着人物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