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今天,我选择讲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此片是美国著名导演Frank Darabont的经典之作,改编自斯蒂芬· 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又称《刺激1995》。

  电影以监狱里的老人Red作为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娓娓道来主人公Andy在监狱里的经历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

  整部影片内涵深刻、人物经典,艺术手法纯熟大气,在同类型的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以其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深意切,同时也以反差极大的悲剧开头与正向结尾而闻名遐迩。

  老实讲,我个人对于类似情绪和教育意义的影片并无自然好感,因为大抵也是知道它里面说的无非是人要永不放弃,坚决自救,即使在有新意的情节配上重复性的主题基调也会让人感到乏味繁冗。

  但《肖申克的救赎》却使我有所改观,在片尾曲出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对其发表什么样的观后感,感动?震惊?敬佩?说实话,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

  因为就算是一直看到结尾,我都没有因主人公的救赎感受到一丝一毫的轻松,反而像一根绷紧的箭弦,随时游离在静止与飞速之间。

  “肖申克监狱”让我感觉就是生活它本身,大多数人被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围困,无法逃离。电影中有一句台词精准的描述了这个处境“监狱是个怪地方,开始时你恨它,然后习惯它,再接着你不能没有它,这就是体制化。”

  大部分人年轻时都不想循规蹈矩的过完这一生,但等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甚至现在都不用踏入社会,在学校里就已经能感受到所谓愤愤不平和生活接踵而至的磨难。

  开始时你愤恨,对这世道似乎有着无穷尽的不满,感觉天都是黑的,充满了不快乐。其实不只是个体,我们中很多人都鄙视自己不得不过着整天朝九晚五两点一线像蹲监狱一样的日子,渐渐的,开始有些人决定小小的抗争一下,但好像随后就开始四处碰壁。

  工作加班挤地铁,老板骂上司坑,生活感情皆不顺,分分钟被生活教做人,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打倒我们而存在。但其实我们心里清楚,这都不算糟糕的事,因为这些事情尚有拯救余力,而那些更糟糕的事,糟糕到我们甚至无法反击的事暂时还没有发生。

  可即使明白个中道理,这生活也不是什么“好生活”,我们不得不去接受。这种不得不承受的日常,就像Andy在监狱里不可避免的被三姐妹盯上一样。

  Red说,他也希望安迪能够打赢,然后顺利全身而退。但我们都明白这仅仅是一种希望,监狱不是童话世界,同样的,生活也不是。

  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屈辱的事情不可避免,心里纵有万般无奈却无处发泄,然后慢慢向生活的毒打妥协,低头,认输。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所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我们笑起来,管这叫成熟,梅雪风说:成长是一场暴政。我们终于开始慢慢习惯这种生活带给你的,名为“安稳”的慢性毒药,就像在监狱里只要守规矩就不愁吃喝一样,有时我们美名其曰“顺其自然”但这其中,除了真正追求的宁静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力对抗以及对自己碌碌无为的不甘辩解。

  最后我们终于接受主流框架,结婚,生子,安定生活,放弃那些年少轻狂无求所谓的梦想,开始不吵不闹,活得像黎明前的鸡。我们尝到了安稳的甜头就不愿再冒险,但同时我们内心深处也明白自己这是无力反抗,因为我们已经离不开这种生活,就像老布,就像addict。

  生活中,好像80%是老布,他们按部就班的接受已经成型的一切,不仅无力脱离,更是早已沉溺其中不愿摆脱。

  可也不能说他们就没有勇气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因为一辈子只有一次,选择一种四平八稳的保险生活并不是什么错误;15%是瑞德,在被别人的一腔热血激昂后突然觉醒了自我,就好像突然得到救赎,踏上其寻找自由的解放之路,最后的5%是安迪。

  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其付诸行动,内心坚定,生活设置的重重磨难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接一个考验其热情的关卡,为了追求所想所爱,其他都可以沦为陪衬。

  实际上,很少有人不追求“自由”,我们不断地在诉说着“自由”,但自由到底是什么?

  自由无处不在,它在周末的朋友圈里,在短视频APP里,在某一场攒了半年工资才舍得的出国的旅游中。我们对现状不满,却又不愿意冒险逃离现在的生活,因为逃离就意味着危险。比起改变的痛苦与风险,主动的受苦,我们宁愿被动地接受生活的磨难度过余生,在年老之时感叹天不逢时,地不利行,人不和谐。

  Red说,“有些鸟儿毕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过耀眼,当他们飞走,你会由衷庆贺他获得自由。”我们羡慕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一边睁着因为满怀着钦佩和渴望而撑大的眼睛看着别人去看见自己看不见的风景。

  一边囹于舒适生活的昼夜,但无奈的是,即使看见了别人得偿所愿后的样子,却也不一定有勇气放下周遭的“破烂”,还得继续在这麻雀腑脏般的地方苟活。

  但事实上,即使环境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化,我们对于自身处境的评价可能也不会有所改观。欲望无限,希望慰藉,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世外桃源也无济于事,因为“形在而心不在”。

  我无法评论人群之中谁是“英雄”,谁又是“平民”,毕竟人物的塑造离不开时局的影响,你我对何者为“英雄”“平民”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坚信,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不管是不断将人生的一手烂牌不断翻牌,还是在无数糟烂事咬牙坚持,重新打气向上的80%们,还是豁然开朗摈弃“世俗”追求自我与内心秩序宁静的15%们,抑或是一开始就无比坚定毅力超群不达目的不罢休的5%们,没有谁比谁更幸运,也没有谁比谁更差劲。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使我们尚且无法领悟生活的真谛,或是主动拥抱每一个磨难,但我认为,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负重前行,哭之笑之打怪升级的人,不肯轻易低头,放弃自己的人,都是生活的主宰与英雄。

  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最后那个海清天蓝云卷云舒的镜头,有一种豁然开朗从屏幕中涌出,像是夏天进空调房的第一秒,长跑完呼出的第一口气。

  “对自我灵魂的解放,

  和永远不放弃希望的心。”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

  却光芒四射。”

  我渐渐明白,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在绝望的环境当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自己能够依靠。